本版文章均由本报记者陈茂利采写
智能化浪潮来袭的当下,汽车行业正在接受着洗礼,一场全新的革命正在展开。
孵化于长城汽车的毫末智行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毫末智行”),在年伊始便成为投资圈的新贵。这家刚刚成立不到两年的公司,由首钢基金领投,美团、高瓴创投跟投,已经顺利完成了Pre-A轮融资,融资金额高达3亿元人民币。毫末智行视全球自动驾驶第一梯队的科技公司waymo(美国一家自动驾驶公司)、cruise为榜样,致力于做中国自动驾驶领域的探路者和领先者。
毫末智行董事长张凯是在智能驾驶领域浸润多年的“干将”。他认为,“汽车行业正在以智能驾驶为基础进行颠覆性的创新,未来十年,如果错过智能化出行工具,将会错过一个时代。为了加速产业落地,我们提出了‘风车战略’:从乘用车、低速物流车和智能硬件三个方向进行布局。通过这三个方向作为三个叶片,不断转动,不断收集场景数据,从而生产出更好的产品,实现正向发展的飞轮。不同于waymo等公司‘一步到位’的模式,我们采取稳扎稳打的路径,逐步实现自动驾驶中每一级的跨越。”
智能驾驶领域目前发展状况如何?是否可以进行商业化落地?中国的自动驾驶公司如何在未来竞争中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了张凯。
从“功能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转变
《中国经营报》:经过新一轮洗牌,许多造车新势力被淘汰,进入阵亡名单。尽管这样,我们还是看到,去年、今年,仍然有不少企业加入进来。你认为它们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点进来,有怎样的考虑,行业还有没有机会?
张凯:通讯企业、互联网企业、移动互联网企业产生的相关企业,为什么都在积极布局造车行业?我认为,大家都在争抢“下一个时代”交互入口,汽车很有可能在未来十年内成为继个人电脑、智能手机之后非常重要的移动终端。
随着技术的发展,行业面临颠覆性的创新。以智能驾驶为基础,将来智能座舱会创新出更先进、更便捷的主动式交互。以此为基础,产生相应的需求,需要车辆能够有一个更大的算力,更多的能源支持。而手机终端很难完全满足人们的需求,但在出行工具汽车身上是非常容易做到的。
下一代出行工具从想象空间来说也更丰富,具备无边界的想象空间,我们称这个时代是“四个轮子+一个超级计算机”时代。这个时代,在未来十年肯定会到来。人车共处的时间将会增加,人车交互就会变得非常重要。一旦汽车能够成为我们生活的第三空间,将会代替智能手机,让人们从各个方面得到相应的便利。
《中国经营报》:请你分享一下“智能驾驶”给生活带来的变化?
张凯:谈起智能驾驶带来的变化,给我的感受是两个维度——时间和空间。最早驾驶辅助只有单纵向控制,智能驾驶发展到现在,主动变道和导航结合逐渐释放我们在车上更多的时间,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做很多我们想做的事。
伴随智能驾驶的发展,在车上的空余时间会越来越多。过去,遇到道路拥堵,只能干等着车流的变化,时刻保持对周围环境的注意。现在,可以利用智能驾驶系统,把驾驶交给车,做我们的事情。从空间的维度来讲,当真正的智能驾驶来临,车会被赋予社交的属性,而不单单是私人属性或者是永远密闭的空间,可以变成社交空间。
《中国经营报》:从智能驾驶实现的程度来说,国家也有划分标准,你认为现在国内的智能驾驶发展到什么阶段?
张凯:现在我们正处于由“功能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转变中。
第一个阶段,智能驾驶将提供更多的安全性,主要解决单一纵向场景的问题,当时推出来的功能,包括ACC、AEB等功能。现在所处的第二阶段,针对特定场景的自动驾驶,能解放人的双眼或者是短时间解放人的双眼和双手,主要针对的场景为高速路、城市快速路,在这些场景下能够提供更多的便利,这个时代都是功能驱动。
自动驾驶要解决的是用户使用场景的全链接,依靠单纯的功能驱动就会有问题了。举个例子,之前做简单场景纵向AEB的功能,在AEB使用的场景如果出现问题,会把这个场景数据收集下来,对数据进行相应的分析,分析完以后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制定完方案打一个补丁,会解决单一场景的问题。
下一个时代单纯打补丁的方式就不太适合了,驱动类型和之前单纯功能驱动发生了变化,在智能驾驶进入数据驱动型的时代,用户使用场景全链接,突然之间要应对千奇百怪的场景,得到的数据也是呈指数型上涨,单纯靠人工去分析,不太现实了。再往下走,首先要建立数据的闭合系统,让数据去驱动,车辆具备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自主学习能力,建立场景自适应,长城汽车咖啡智驾也建立了一些数据分析系统,利用这些系统应对下一个阶段的竞争。
另外,年~年L2级渗透率将突破50%。去年,我们得到的数据,长城汽车在L2(部分自动驾驶)及L2级以上(条件自动驾驶以及高级自动驾驶)的渗透率已经超过40%了。作为车厂,我们希望智能驾驶系统可以快速地落地、商业化,快速给用户带来生活、驾乘上的安全和便利。
年新老造车势力将就自动驾驶展开正式竞争
《中国经营报》:毫末智行脱胎于长城汽车的“智能驾驶前瞻分部”,将其独立出来,有哪些方面的考量,这样做有哪些好处?
张凯:独立的好处是很多的,首先,独立有助于组建更为灵活的人才机制,吸纳更广泛的自动驾驶领域高端人才;其次是公司可以直面资本和市场的考验,有助于成长为更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组织;最后,是多元化的小团队有助于产品创新,可满足大公司内部对于创新的需求,这也是大公司普遍考虑的做法之一。
《中国经营报》:你认为,在自动驾驶上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在该领域,毫末智行相较于行业其他公司有哪些优势?
张凯:在自动驾驶上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谁能更快、更多、成本更低地获取和挖掘数据,并将数据更有效地转化为实际的商业价值,毫末智行的第一个优势正在于此,依托长城汽车集团的销售规模,我们快速、有效、低成本地获得自动驾驶相关数据;再加上成熟的产业协同能力,使我们快速冲出大部分互联网创业公司的技术研发“新手村”(初创企业)阶段,完成规模化落地商业场景的质变;最后我们技术层面上优先进入了认知智能阶段,将简单的物理感知数据,转化为人工智能的认知数据。
《中国经营报》:长城汽车发布咖啡智驾“战略”,其中一个“3”是指未来3年时间,为什么会是3年?
张凯:汽车行业从来不缺乏创新,而且创新速度在加快,之前积累的经验是非常宝贵的,时代在进步,创新在加速,从“功能驱动”到“数据驱动”转变,长城汽车顺应趋势提出了咖啡智驾“战略”,即利用3年时间实现用户规模行业第一、用户体验评价最好、场景功能覆盖最多三个领先。
为什么要3年?经过内部研讨和分析,年会是重要的时间节点。现在我们看到新、老势力都在布局自动驾驶技术,行业优质资源稀缺性增强。去年我们采用两套高通芯片打造大算力平台,芯片定下来再到设计控制器,车辆调试匹配,技术跟车相结合,需要进行路试的验证,过程基本上需要两年时间。
年,无论是汽车新、老势力,下一代的自动驾驶系统都面临市场检验,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年真正的竞争才开始。
《中国经营报》:咖啡智驾在长城内部是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张凯:去年,长城汽车经历了数字化转型的过程,建立了企业数字化中心和产品数字化中心。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咖啡智驾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长城汽车发布“咖啡智能”品牌,提出了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服务的“三智融合”概念。“三智融合”是长城汽车内部的核心战略,咖啡智驾是“咖啡智能”核心的组成部分。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以咖啡智驾为基础,打造智能座舱体系,在这个体系上面衍生出智能服务的理念,这三个环节是相辅相成的环节。
未来智能驾驶将会成为车厂核心技术
《中国经营报》:对于智能驾驶产业而言,“咖啡智驾”在智能驾驶领域要解决哪些关键问题,又是如何去推进的?
张凯:咖啡智驾要解决的问题有几个:一、如何做到用户场景全链接,这里面包含红绿灯的类型,十字路口的长度、宽度,包括匝道与辅路的选型,对应不同的坡道、高架等,我们要把这些场景数据收集起来,为用户创造一个真正使用场景的全链接。二、以前智能驾驶系统单纯起到助手的角色,是机械助手,简单来说,你让它做什么事它就做什么事。现在咖啡智驾独创了AIFEED功能,AIFEED功能通过人工智能算法,主动学习、了解和适应用户的驾驶习惯以及用车场景,我们可以感知到用户的痛点,同时个性化地推荐自动驾驶功能,减少用户使用成本,最大化满足用户真实需求。AIFEED还可以优化车辆驾驶策略,更贴近用户日常的使用习惯,最终可以做到每一辆车的自动驾驶都是为车主定制。三、我们希望做到的智能驾驶系统是有交互的,我做一个动作或者是我将要做任何一个事情会跟你(系统)提前进行交互。我会告诉你我要提前做什么事,请你做好准备,做到人与系统之间是可以互相信赖,这是重点打造的三个方面。
《中国经营报》:最近有一个比较热的话题“大算力时代”,大算力时代,芯片成为一个重点的布局领域,在该领域我们有怎样的布局?
张凯:芯片本身是很复杂的产品,从芯片本身定义、设计到开发、规格的定义,GPU的定义等等,这是非常复杂的过程。而晶圆、流片每一部配套工具的开发,芯片涉及的工具流、上下游都非常庞大,未来整车级或者是智能驾驶芯片与智能座舱必定是整合在一起的。在这里面只有最接近终端用户的人,才能够有更好的定义、更好的设计或者是为下一代芯片进行一部分详细铺垫,这里面主机厂是有天然优势的。我们站在前沿与用户最接近,与用户沟通频次、渠道是最丰富的,主机厂对下一代的芯片是要起到主导作用的。
咖啡智驾是两条路:一个是积极参与;另外一个是合作共赢。就积极参与来说,大家前段时间也看到长城汽车投资了AI公司地平线,从这个角度说,我们会与智能公司进行下一步芯片的设计定型,我们会积极参与到芯片开发。
就合作共赢来说,我们与高通、华为都进行了相关芯片合作,我们认为,咖啡智驾未来会继续沿着这条路不断走下去,最终的目的是直接在芯片端为未来用户创造无限可能。
深度
逐步实现自动驾驶中每一级的跨越
当前全球自动驾驶行业主要有三种发展模式:
第一种是以谷歌、百度为代表Waymo模式,在一个城市投放几十辆到几百辆车,持续地以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这样一个产品作为商业模式的核心,把这个地方先练好再去拓展其他地区。
第二种是以特斯拉、蔚来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在造车的同时,研发自动驾驶,把辅助自动驾驶当做智能汽车的一个卖点。随着销售规模扩大产生更多的回传数据,通过大量数据来训练算法和建立模型,自动驾驶系统则会变得更加智能,逐步实现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
第三种是以通用和它旗下的Cruise为代表的模式,由主机车厂分化出一个独立运行的科技公司研发自动驾驶。
毫末智行选择了通用的Cruise模式,这种模式不同于Waymo等公司“一步到位”的模式,旨在逐步实现自动驾驶中每一级的跨越。
值得一提的是,自动驾驶是人工智能重要应用之一,而人工智能要让机器变得更智能,就需要大量数据来训练算法和建立模型。其中从“感知智能”到“认知智能”的跨越非常重要。
自动驾驶车通过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感应器来感知周边的环境,把这些感知变成数据,传回自动驾驶系统云端的“中央大脑”。而“中央大脑”根据算法和模型,把数据还原成就像人类认知中的不同对象,比如树木、行人或一辆横穿出来的汽车,识别周边环境、决策应对方法、选择下一步路线,最后再通过车上控制器执行比如刹车、踩油门或者转向等决策。
在自动驾驶领域,“感知智能”比较容易实现。而收集数据,训练“大脑”,建立出模型识别出路面上各种对象,则需要实现“认知智能”。
要实现“认知智能”,数据的规模、成本和质量很重要。在这方面,毫末智行具有天然的优势。据统计,长城汽车近几年每年销量都突破百万辆,背靠长城汽车,毫末智行的自动驾驶系统可以快速搭载在长城旗下的汽车上。大规模搭载之后,在运行数据规模上,毫末智行将超过国内科技公司和造车新势力的总和。有了大规模的数据,毫末智行的软件工程师团队可以处理数据,从而快速提升自动驾驶智能水平。而在这个过程中,毫末智行的“认知智能”优势也会越来越凸显。
老板秘籍
“智能驾驶”将给生活带来什么变化?
谈起智能驾驶带来的变化,给我的感受是两个维度——时间和空间。最早驾驶辅助只有单纵向控制,智能驾驶发展到现在,主动变道和导航结合逐渐释放我们在车上更多的时间,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做很多我们想做的事。
伴随智能驾驶的发展,在车上的空余时间会越来越多。过去,遇到道路拥堵,只能干等着车流的变化,时刻保持对周围环境的注意。现在,可以利用智能驾驶系统,把驾驶交给车,做我们的事情。从空间的维度来讲,当真正的智能驾驶来临,车会被赋予社交的属性,而不单单是私人属性或者是永远密闭的空间,可以变成社交空间。
“咖啡智驾”在智能驾驶领域要解决哪些关键问题?
咖啡智驾要解决的问题有几个:一、如何做到用户场景全链接,这里面包含红绿灯的类型,十字路口的长度、宽度,包括匝道与辅路的选型,对应不同的坡道、高架等,我们要把这些场景数据收集起来,为用户创造一个真正使用场景的全链接。二、以前智能驾驶系统单纯起到助手的角色,是机械助手,简单来说,你让它做什么事它就做什么事。现在咖啡智驾独创了AIFEED功能,AIFEED功能通过人工智能算法,主动学习、了解和适应用户的驾驶习惯以及用车场景,我们可以感知到用户的痛点,同时个性化地推荐自动驾驶功能,减少用户使用成本,最大化满足用户真实需求。AIFEED还可以优化车辆驾驶策略,更贴近用户日常的使用习惯,最终可以做到每一辆车的自动驾驶都是为车主定制。三、我们希望做到的智能驾驶系统是有交互的,我做一个动作或者是我将要做任何一个事情会跟你(系统)提前进行交互。我会告诉你我要提前做什么事,请你做好准备,做到人与系统之间是可以互相信赖,这是重点打造的三个方面。
简历
张凯,现任毫末智行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长城汽车智能驾驶负责人。长城汽车车辆安全工程研究院院长,长城汽车技术副总工程师,长城智能驾驶系统开发部部长。年张凯入职长城汽车技术中心,在任期间曾获得发明专利4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