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专家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60706/4892460.html新华财经北京7月21日电(王菁)我国债券市场作为世界第二大市场,近年来托管规模和机构数量均实现稳健增长。随着市场广度和深度的提升,境内债券市场对于境外发行人及投资人的吸引力显著增加,跨境投融资逐渐活跃。
年,受到中美利差走阔等市场化因素影响,部分境外机构资金曾出现暂时流出现象,以提升投资组合合理收益水平。不过,今年以来,随着市场环境的转变,多数外资交投策略再次出现调整,海外机构纷纷表达其对于人民币债券的配置热情,最新的官方数据也对外资回流境内债市提供了有效印证。
从参与境内投资的角度来看,7月21日,央行上海总部数据显示,截至年6月末,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3.28万亿元,较前一个月环比增加亿元,这已经是境外机构连续两个月出现增持,累计增持规模为亿元。中央结算公司(简称“中债登”)同日公布的数据也显示,截至6月末,境外投资者在中债登的债券托管量为.36亿元,较5月增长.56亿元。
从参与境内融资的角度来看,彭博汇编数据显示,截至6月28日,今年以来境外机构在境内发行的熊猫债规模达亿元人民币,为年中国推出熊猫债以来的同期新高。
业内人士对新华财经表示,随着利率环境的转换以及中国对外政策的持续推进,外资参与投融资的水平在同步提升。下半年境外机构或重新逐步增持境内人民币债券,这主要是因为美联储货币政策逐渐加息至顶点,美国债券收益率相对于中国债券收益率的利差将逐步缩小;其次,汇率端也将给投资人民币资产的投资者带来额外的收益。
市场环境逐步回暖外资增持人民币债券有望形成趋势性变化
央行上海总部21日发布年6月份境外机构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简报。截至6月末,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3.28万亿元,约占银行间债券市场总托管量的2.5%。从券种看,境外机构的主要托管券种是国债,托管量为2.15万亿元,占比65.5%;其次是政策性金融债,托管量为0.73万亿元,占比22.1%。
6月份,新增6家境外机构主体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截至6月末,共有家境外机构主体入市,其中家通过直接投资渠道入市,家通过“债券通”渠道入市,家同时通过两个渠道入市。交易数据方面,6月境外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现券交易量约为1.25万亿元,日均交易量约为亿元。
同日,中央结算公司(简称“中债登”)也公布其境外投资者专项统计数据,截至6月末,境外投资者在中债登的债券托管量为.36亿元,较5月增长.56亿元,按渠道划分,6月全球通和债券通托管量分别.47亿元和.88亿元,较5月分别增加.76亿元和83.79亿元。
另据新华财经测算,按持有券种来看,截至6月末,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国债规模为.53亿元,环比增长.65亿元,持有的地方债和政策性银行债规模为99.15亿元和.87亿元,分别较5月增加1.9亿元和.87亿元。
另一方面,国家外汇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稍早也介绍称,外资连续两个月增持中国债券,其中6月增持亿美元。
市场观点认为,在美联储及全球主要央行均经历紧缩周期后逐步政策趋稳,而我国货币政策一直坚持“以我为主”的稳健道路。中国金融市场持续对外开放,债券市场仍是相对稳定的外资投资渠道,全球投资者配置人民币资产的长期趋势不会变。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新华财经表示,“监管层不断倾听国际投资者声音、不断完善国内债券市场的基础设施,预计未来债券市场的对外开放将继续推进,国际债券投资者也将不断增加对境内人民币债券的配置。”
展望后续,明明指出,“人民币债券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加多样的投资选择,有助于分散化投资。今年以来,债券市场的预期发生切换,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交易机会。长期来看,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和海外央行控制通胀的力度有所放缓,国际资金预计将呈现出净流入的特征。”
弘收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毅也表示,国际投资者的参与情况也许在短期内会受到利率、汇率等因素影响,但长期看国家持续的改革开放和法制化建设将吸引更多境外资金参与中国债券市场。
参与境内债市程度不断加深外资上半年熊猫债发行“井喷”
对于银行间债券市场而言,以熊猫债发行人为代表的跨境融资端和以境外机构投资者为代表的跨境投资端均已成为整体市场不可忽视的力量,有力推动了债券市场开放及人民币国际化向纵深发展。
德意志银行中国债务资本市场主管方中睿(SamuelFischer)在接受新华财经专访时表示,“今年上半年,德意志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了年第一期熊猫债,这次发行既是年内首只熊猫债,也是央行外汇局联合发布《关于境外机构境内发行债券资金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后,境外机构在中国境内发行的首笔熊猫债。除此之外,我们上半年还支持了其他三家主体的熊猫债发行,整体状况良好。”
彭博汇编数据显示,截至6月28日,今年以来境外机构在境内发行的熊猫债规模达亿元人民币,为年中国推出熊猫债以来的同期新高。据彭博预测,年度发行规模或将仅次于年多亿元的历史最高量。在稳外贸的背景下,作为债券市场跨境投融资的重要工具之一,熊猫债已成为优化人民币跨境循环的重要渠道,熊猫债创新产品也纷纷落地。
对于熊猫债发行的大幅增量,方中睿对新华财经解释称,“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政策支持以及友好的利率环境。随着境内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境外机构在境内外投资的需求持续增长,而且离岸和在岸利差收窄,熊猫债平均发行利率保持稳定,境内债市融资成本持续下降,具备有利定价优势的熊猫债在境外主体中的认可度不断提升。”开放政策支持“步步推进”外资长期看好境内债市投融资近年来,国内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多位外资机构人士对新华财经表示,监管部门频频加码政策,对外资参与境内债市提供了“全方位呵护”,中国对债市开放的重视,将有利于健全债市多元化投资者队伍,提升债券市场的流动性与稳健性,有利于扩大资本项目流入,更好地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有利于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从参与渠道方面来看,目前境外投资者已经可以通过全球通(CIBMDirect),债券通(BondConnect)以及QFII多种方式投资国内债券市场。此外,外资还可以通过IRS、CCS、FRA等方式进行衍生品投资增厚收益或者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
而在今年5月15日,内地与香港利率互换市场互联互通合作(简称“互换通”)正式上线运行。作为全球首个衍生品市场的互联互通机制,“互换通”使境外投资者能够直接交易和结算在岸人民币利率互换产品。一年之内,“互换通”即完成从发布到启动落地,彰显出我国债券市场坚持稳步对外开放的决心和努力。
再从政策支持方面来看,年末,管理层曾在便利外资参与境内债市方面明显加码。在一个月内先后出台两则重要规定,为外资在债市“投资”和“发行”两大主要需求“保驾护航”,这些举措将进一步扩大开放和完善外资参与各项准则,进而实现债市对外开放的高质量发展。
年12月2日,央行携手外汇局发布《关于境外机构境内发行债券资金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完善境外机构境内发行债券(熊猫债)资金管理要求,进一步便利境外机构在境内债券市场融资。11月18日,央行与外汇局发布了《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资金管理规定》,完善并明确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资金管理要求。这两则规定都已经于年1月1日起实施。
德意志银行全球新兴市场中国区交易总监、德银中国上海分行副行长徐肇廷对新华财经表示,除了目前已有的各项渠道和产品,市场和客户也由衷希望开放更多产品线,拓展境内回购、期货、期权等领域,进一步拓宽海外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的方式。
中金公司研究部固定收益研究负责人、董事总经理陈健恒对新华财经表示:“境外机构参与的意愿和热情不断走高,未来跨境资金的双向流动也会变得更为常见,尤其是以交易行为驱动为代表的对冲基金等机构的加入,会进一步提升中国债券市场流动性,境外机构的参与度加深也会利好境内债券市场。”
编辑:李奇涵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