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银行业大消息央行外汇局鼓励境内银行给 [复制链接]

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人民银行9月18日发布的信息显示,人民银行、外汇局共同起草了《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外贷款业务有关事宜的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定》)。


  《规定》明确鼓励对有实际需求的境外企业优先采用人民币贷款;同时进一步拓展境内银行境外人民币贷款业务范围,境外贷款主体不再局限于“走出去”项目。


  某商业银行资深宏观研究员对记者表示,《规定》一旦正式实施,将起到“一举多得”的作用。一是满足境外企业投融资需求,便利跨境贸易投资,促进国际贸易投资;二是有助于境内银行拓展境外人民币贷款业务;三是有助于增加人民币在国际投融资方面使用,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但与此同时,这也对境内银行的经营和风控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上述研究人士认为,银行除了要把控境外企业信用风险,还要加强资产负债、币种结构的精细化管理。


  鼓励对有需求的境外企业优先采用人民币贷款


  《规定》所称的境外贷款业务,是指具备国际结算业务能力的境内银行,在经批准的经营范围内,直接向境外企业发放本外币贷款,或通过向境外银行融出资金等方式,间接向境外企业发放一年期以上本外币贷款的行为。不包括银行基于真实跨境贸易结算办理的贸易融资。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企业“走出去”进程进一步加快,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中地位愈发重要,境外资金需求明显上升。


  然而,现行境外贷款政策出台时间较早,本外币政策差异较大,跨境人民币贷款政策分散且限制较多,对于“走出去”企业的境外经营及与我国有关的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支持力度有限。


  为解决上述问题,《规定》应运而生。


  《规定》旨在建立统一的本外币境外贷款政策框架,支持和规范境内银行开展境外贷款业务,以更好满足境外企业资金需求;同时,对境内银行境外贷款相关的跨境资金流动实施宏观审慎管理,做好风险防范。


  针对目前本外币境外贷款政策差异较大、跨境人民币贷款政策分散且限制较多的格局,《规定》将境外人民币和外汇贷款业务纳入统一政策框架,同时鼓励境内银行以本币开展境外贷款业务。


  《规定》明确,境内银行应在境外贷款余额上限内按规定自主开展境外贷款业务。鼓励对有实际需求的境外企业优先采用人民币贷款。


  此外,《规定》提出,境内银行境外贷款还款币种,原则上应与贷款币种保持一致。


  拓展境内银行境外人民币贷款业务范围


  《规定》还进一步拓展境内银行境外人民币贷款业务范围。


  目前,相较境外外汇贷款,境内银行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业务范围较窄,贷款对象仅限于境外直接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和出口买方信贷相关企业。


  《规定》则放宽了这一限制,允许境内银行在经批准的业务范围内对境外企业直接开展境外人民币贷款业务,境外贷款主体不再局限于“走出去”项目。


  贷款用途方面,《规定》明确,境内银行发放的境外贷款,原则上应用于境外企业经营范围内的相关支出、不得以任何形式直接或间接调回境内使用、不得用于证券投资、不得用于偿还内保外贷项下境外债务,如境外贷款用于境外直接投资,应符合国内相关主管部门有关境外投资的规定。


  此外,境内银行应加强对境外贷款业务债务人主体资格、资金用途、预计的还款资金来源及相关交易背景的真实合规性审核,对是否符合境内外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尽职调查,严格审查境外企业资信,并监督境外企业按照其申明的用途使用贷款资金。


  贷款利率则应符合商业原则,在合理范围内确定。


  设置境外贷款余额上限


  《规定》对境内银行境外贷款相关的跨境资金流动实施宏观审慎管理。


  结合各行一级资本净额及境外贷款业务开展情况,《规定》设置了境外贷款余额上限,通过调整境外贷款杠杆率和宏观审慎调节参数实现跨境资金流动逆周期管理。


  境内银行应确保任一时点贷款余额不超过上限。根据《规定》,境外贷款余额上限=境内银行一级资本净额(外国银行境内分行按营运资金计)*境外贷款杠杆率*宏观审慎调节参数。


  对一级资本净额(外国银行境内分行按营运资金计)在20亿元以下的境内银行,额外给予20亿元的初始额度。


  前述研究员认为,对境外人民币贷款设置上限,主要在满足宏观审慎管理前提下,稳步推进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牢牢守住风险底线。


  《规定》还提出,境内银行在开展境外贷款业务时,应充分了解国际化经营规则和风险管理,建立完善的业务操作规程和内控制度,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国家外汇管理局或其分支机构备案后实施。


  人民银行总行、外汇局对27家银行境外贷款业务实行统一管理;人民银行、外汇局副省级以上分支机构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27家银行以外的其他银行境外贷款业务进行管理。


  27家银行类金融机构名单:


  1.国家开发银行


  2.进出口银行


  3.农业发展银行


  4.中国工商银行


  5.中国农业银行


  6.中国银行


  7.中国建设银行


  8.交通银行


  9.中信银行


  10.中国光大银行


  11.华夏银行


  12.中国民生银行


  13.招商银行


  14.兴业银行


  15.广发银行


  16.平安银行


  17.浦发银行


  18.恒丰银行


  19.浙商银行


  20.渤海银行


  21.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22.北京银行


  23.上海银行


  24.江苏银行


  25.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26.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27.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