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长乐陈坑古道 [复制链接]

1#
广东哪些医院白癜风疗效比较好         https://m-mip.39.net/nk/mipso_4541986.html

首占镇是长乐界里美丽而富饶的第一重镇。驻治首占村,倚岱阳山麓,面对闽江支流,南宋景炎间初成村都。明洪武朝定名首占,从首占风骚的名称中就披露了它美丽的梦想。

上洞江

首占中部为开阔的冲积平原,十里沃野,田园锦绣。福建第一大江——闽江支脉纵贯全境,水源丰沛,土地肥沃,自流漫灌,为长乐天然粮仓之一。洲店、珠湖、上洋顶、洋尾下、塘屿、屿后、赤屿、大田元等村名,标示着闽江冲积平原的地貌特征。水稻以高产早熟闻名,经济作物曾种有甘蔗、红薯。丘陵山地宜于发展水果,江叉浦坳曾广种福桔。果熟时节吉灯挂树,遍野飘香。首占港上港(上洞江)与下港(下洞江)、河阳江、马江组成的广阔水域,即是年前郑和下西洋舟师屡驻的太平港。上港源头出自长乐第一溪——大溪赤岩山。溪山第一,奔流到首占境,便衍化出了传留至今的溪山第一桥、斗南桥、双龙桥、榕根桥以及其他多条的新桥,还有熙宁井、赤屿井、首占井等珍贵的古井系列。

首占的山,就是今日长乐城市森林公园。如果说贯境而过的上洞江是首占的水龙脉,那么磅礴于整个森林公园的岱峰山,正是首占的山龙脉。这条长乐巨龙,你看它昂首摆尾,倒吸闽江,襟抱大海,什么首石、六平、五马、东阳、岱峰、岱岭、董奉,莽莽一派,无不与岱岳一气呵成。如果有谁发问:“江山第一,与海又怎么搭上关系呢?”我会带你去东山、东岱,那就是岱岳余脉,悠悠直逼大海。我又会带你看上洞江,流进下洞江,越过金刚腿,一脉直泻大海。江、山、海,在长乐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就是这样的亲缘交汇,永远难分难解!

曾有一位历史名家的说道:“东南海滨,在漫长的岁月里,一直处于荒蛮之中。”但令我极感惊奇的,却是远在西晋初年,这片青山绿水怀抱里就有了林、黄、陈、郑、詹、邱、何、胡等八姓衣冠入闽居航的真实故事。其中有汉太邱长陈宴玄孙润,咸和五年(年)所作的《闽中草寓记》就记下了这一重要的史实。

远古深山峻岭,行路艰难。岱峰——董奉龙脉网布,涧塾犬牙交错。中原衣冠来了,这里自然就成了衣冠人物荟萃之地。族族衣冠和大批难民,或率属或举族或携家纷纷南渡,跨黄河,越长江,抵闽后顺闽水而下,风尘仆仆,首选的居住地,是闽江、乌龙江、马江畔这片古老而适于逸居的土地。当时这里属于原丰县岱阳,今日是长乐市首占镇岱边村。远方来客在这茫茫江海边的深山老里,与长乐土著原住民协力披莽垦荒,削木刈茅为堂,草创了入航的早期聚居点。这是举足轻重的第一步,第一支点。由这一点遂步溶入了百姓千家,千村万寨,以致在千年之后,他们的裔属遍布八闽大地,延伸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

风骚首占,长乐古代肇迁史、创意史、开发史、文明史在这里画上一笔,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岱峰山脉,贯通南北的陈坑古道,描述了千年历史的细节。陈坑古道自阳夏江浒道头,经洋门道,过龙门、后山、陈坑岭、首边岭、珠湖岭、岱岭、坑兜等数十个村庄,路蜿蜒三十余里。南伸,即与古老的新宁道接轨,而长驰直入江田松下。

“这条曲折铺展的古道,它的每一条石板,都在向我们诉说,这条古道是千百年前,由沿线民众用双手劈垒出来的长乐南北交通大动脉。”回首忆历史,笔者童年,翻岭走山,在江与山边有一座座砖瓦窑,一垛垛茅草垛,那是用山坡、荒丘、浦坳闲置的泥土,烧制砖瓦的作坊场景,那里出窑的砖瓦,通过闽江运向省会和附近无数的城镇村庄。这一传统的生产方式,发展到今天,己经逐步得以更新。土砖窑早已提升为机砖厂生产线,并且有大批农民工把机砖厂办到东西南北十多个省区去,世人便赋予首占“一年烧出一个万里长城”的声誉。更进一步说,烧制的不再是传统土砖,而是现代建筑通用的空心沙砖了。

江山代有才人出。管领风骚,长乐塑造的进士村是岱阳。进士村里有秀才进士标写的岱峰八景十景,凤山下有祀宗乡贤的三贤祠,有古人尊崇生命的放鸠石、听水寺、龙潭、龙池,有“七条金带”,海滨四先生中长乐儒学大家陈烈及其“江山第一楼”读书处,“江山第一”石碑。乡望大族岱阳郑氏更是高才荟萃,冠盖京华。近现代,出了与鲁迅并称“南迅北铎”的一代风华郑振铎,从其高祖父起,书香绵延,一门五进士三院士,提炼出了海滨邹鲁长乐一个主题鲜明个性突出举世公认的中华文化品牌。

走在陈坑古道上,仿佛听到莘莘学子进京赶考的脚步声,仿佛听到商贾仕宦辚辚萧萧的车马声,仿佛听到贩夫樵子匆匆赶路的唱歌声……

陈坑古道曾为南北重要通道之一,铺设于宋绍兴四年()。三尺宽的石板路上流淌着汗水、泪水、血水。这是一条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一路上有许多特别的景观,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据陈坑古道碑记,陈坑古道自阳下江浒道头,经洋门道,路过龙门、后山、陈坑岭、首边岭、岱岭、坑兜、青山下等村,石路蜿蜒三十余里。北接南山道可通县城;东过岱边岭,经青山下、青桥、古槐,直达长乐南乡;南连出县古驿道,经佑林、坑田、东渡、玉田、观音亭、蕉岭、三山、东林,翻石湖岭,连省道,通福清、莆田以及闽南地区。

陈坑古道的起点是“阳下江浒道头”。“阳下”又称阳夏,现在叫上洋村。岱边村北与龙津后山接壤的一段,沿翁山、戏崎、半占等山即达莲柄港。青闸公路由此经过,过去是十里郊野,田园锦秀;现在首占新区崛起,高楼林立,繁华街市。

岱边岭一段有诸多景观名胜,前人标为岱峰八景:岱石凌霄、中峰积翠、石室闲云、富山夕照、月峡飞泉、仙人遗迹、松溪夜月、宋井墨泉。重峦叠嶂间,山岚雨气里,瀑布岩、放鸠石、龙潭、龙池、听水寺等景观争奇斗秀。飞泉挂壁、仙人迹诸胜多荟萃于此。

这里古迹颇多:有建于元至正二十五年()的观音堂,清雍正年间,移建于斗南桥上,改名松溪寺,书额称“松溪古迹”;有建于明朝洪武初期的长星观,纪念一名叫“月公”的道士在岱边飞升成仙,明朝天启年间(),邑人陈长祚捐赀募缘,重建为寺;有纪念里人陈澍霖放鸠处的放鸠石;还有一座不知年岁的文昌祠屹立在聚魁桥上,据说它的前身是聚魁堂。沿着溪,还有一道神奇的石洞门,书“石室半闲云”、“云屏月峡”等字。

当地还有着“狮喉吞气,雨不过未”的里谚,原来沿着首边岭通向珠湖的古道边,有巨石镌“寿石”二字。因为这里的山石仿似狮子,被称为狮子山,如果在夏天的早晨看见狮子山冒起了白气,那么当日就会下雨。

过岱边岭后向南,古道从珠湖村村中贯穿而过。珠湖村地处董奉山西麓,北与岱边村相邻,南通佑林村,西与琅峰村、赤屿村隔上洞江相望。依山傍水,县城通往玉田的公路从村前经过,水陆交通十分方便。珠湖主要有陈、高两姓居民,历史久远。世代在董奉山下开垦种植,果树成林,水稻飘香,古老的龙眼树、荔枝树郁郁葱葱。龙眼树下,宋代古井依然水量充沛,清澈见底。

陈坑古道在这里呈现出多彩多姿的景观。在村庄中间的古道上,弇溪出寺前桥,弇溪又名碓塘溪,绕山麓向南流过龙根桥,流到田浦。从“碓塘”之名,可见过去这里有村民建有碓房,利用水流舂米。这是多美的景象啊,一座大大的水轮,在水流的带动下,转啊,转啊,咿咿呀呀的声音伴随着舂米的冲击声,弥漫在古道上空,多动人呀。

弇溪三座古石桥最有名。一为溪山第一桥,路通净林庵,下临深潭,里人陈永清镌“溪山第一”四字于桥栏。一为“双龙桥”,在溪山第一桥下。两山合抱,溪流环绕,形似双龙。古榕连根,桥建其上。两桥气势恢宏,临空飞架,既如二龙卧涧,又像凤凰展翅,寓龙凤呈祥之意。桥面、桥栏均为巨大的花岗岩架成,石桥栏上刻有繁体行书“双龙桥”三个字,出自乡老陈良标之手。

再沿着溪流走,就是奇特的榕根桥。因近旁有玄帝宫,乡人又称玄帝桥。桥南长一棵巨大无比的古榕树。榕树的根分叉开来,跨在溪流的两岸,主干骑在溪流上,榕根攀岩缘桥极其壮观。里人陈永清书“脉接榕根”于石栏。桥下,哗哗流下的溪水,在轻轻歌唱。溪岸上用乱石砌成的护坡,长满了绿绿的青苔。站在古石桥上,沿溪水而来的前方望去,底下流淌着清清的溪水,村民们在这绿荫下浣衣洗漱,凉爽异常。本地诗人陈澍霖《春日过榕根桥》写道:“桃花历乱日初西,细草萌芽绿未齐。几曲泉流山麓绕,俨然人过武陵溪。”这样的风景,真可称之为世外桃源。

走在古道上,看到这石头在阳光的斑驳光影下忽明忽暗,仿佛在不断流动着村民长期劳作的汗水……

宋代长乐教育进入繁荣昌盛时期。在长乐二都阳厦(今首占镇),国子监直讲、海滨四先生之一的陈烈与避伪学留寓长乐讲学的南宋理学家朱熹推动下,长乐被誉为海滨邹鲁文化名邦。


  两宋以来长乐读书之风,蔚然成风,正如《吴航书院赋》所描绘那样:“槐荫着风,摇黄晃千章缥轴;柳荫经雨,润绿凝多土袍祀襦。望月楼前,卓午书声倾耳;阳春桥畔,通宵灯影横衢。课督苑同白鹿,精勤宁减鹅湖,扶大雅之轮,无方弗届;培斯文之脉,随处皆敷”。


  

北宋长乐曾有“海滨四先生”之一陈烈,执经讲学,课徒授业,为闽学先驱。宋时,许多学子痴迷雕饰之文,视儒家“知天尽性”为迂阔,陈襄、周希孟、陈烈、郑穆则注重儒家经典研究,坚持倡导儒家道统,广施教化,《宋史》就有记载:“四人者始相与倡道于海滨……谓之‘四先生’”。这就是“海滨四先生”的由来。


  

据《宋元学案》载:当时“四先生”孜孜讲道,远近来受课学者络绎不绝。他们对海滨文化教育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后福州、长乐人民为他们建有专门纪念祠,纪念他们的功绩。他们“以兴学养士为先务,以明经笃行为首选”,精研五经,明礼重义,强调“好学以尽心,诚心以尽物,推物以尽理,明理以尽性,和性以尽神”。提出了“性”、“理”、“诚”等概念。陈襄著有《古灵集》等、周希孟著有《诗义》等、陈烈著有《孝报经》3卷。后人称之为“古灵四先生学派”。蔡襄任福州太守时,专门聘请他们执经讲学,课徒授业,这四人后被称为闽学先驱。

 

“海滨四先生”之一,陈烈(-年)字季慈,又号存古,称季甫先生,二都阳厦(今首占镇洋尾下村)人,他自幼聪明好学,且十分有孝心,14岁时父母双亡,为哀悼父母,他5天不吃不喝,以寄哀思,他为人介僻孝友,学行端飭,动遵古礼。仁宗嘉佑年间,得欧阳修推荐,召为国子监直讲。哲宗元祐初诏为本州教授,在职不受禄,家租有余,则惟以济贫乏。在乡中将陈家祠改为江山寺,为讲学之所,授课学子达数百人,一时名噪吴航大地。并在附近翁山之巅建翁山书院称江山第一楼,为读书处,状元李骐有诗赞曰:“飞构巍然势欲腾,无边光景与时增。廉前绿水归帆远,窗外青山对几慿。万壑松声来户牗,半天月色映银镫。书闲偶躡空梯迥,独快先登第一层。”


  

陈烈致力于研究儒家经义,博通群经,尤其是典礼,他为人正派,待人谦和,凡事依礼而行,所以大家都很尊重他,邻里教训子弟多以陈烈为例。他喜爱家乡阳厦风景,赋《江山第一》诗曰:“第一江山亦壮哉,仙居何必向蓬莱,墩迎半占飞来凤,树绕瀛洲翠似苔。”后勒于碑。今碑犹存,屹立江山寺前(如图)。


  陈烈能够不畏权势,为民请命,他促使太守罢免花灯的事迹为福州百姓广为传颂。他一生洁身自好,安贫乐道,致力教学,著书数万言,留有《孝报经》三卷传世。元祐六年(年),卒于家,年78岁。县志传《儒林》,祀郡乡贤祠。


  在陈烈讲学推动下,长乐的书院、精舍、书室一下猛增30多处,其中较著名书院有:姚坑明教堂、二刘龙峰书院,(福建四大书院之一)、兰田书院、达泉书院、太常书院、竹林精舍、湖波书院、江田书斋寺等等。长乐在北宋后期盛行理学,特别在南宋成为理学之乡,理学家朱熹避伪学留寓长乐,先后在二都龙门、青山、北湖、古槐、三溪、江田、桃坑、兰田、泽里、洋屿等处讲学,期间收门人16人,留墨宝达26处。后人为纪念朱熹功绩建祠阁达15处以上。朱子在长乐讲学培育人才,促进了长乐教育的发展,其贡献和影响令人赞叹。


  

综上所述,长乐在两宋,陈烈、朱熹讲学推进下,长乐教育文化的发展步入繁荣昌盛时期,光宋代中进士计人,其中武进士28人、正奏5人、释褐12人、诸科24人、特奏人;培育出状元陈诚之、姚颖、郑性之、姚勉,武状元陈良彪、陈文龙六人;探花黄桂、张翀、张镇、潘坊4人;宰相陈诚之、郑性之、陈文龙、陈合、郑昭先、陈自强、赵以夫、高应松、林摅9人,还有许多名臣武将,为官清廉,政声卓著。


  故历代多部志书中,都有较大篇幅记载:“长乐文风之盛,萌芽于唐,呈露于宋,而大阐于我明”和“盖季甫(即陈烈)以后,海滨崛起,邹鲁如闻矣”以及宋转运使蒋之奇巡视长乐时指出:“全闽八郡,海滨邹鲁,长乐为冠”故海滨邹鲁盛名始于北宋陈烈之后。陈烈故乡地处三江渡口,水上交通称便,与太平港水域毗连,古称江山毓秀、江山第一,是经济富庶之区,被誉为海滨崛起发祥地,陈烈授徒讲学之区,也是吴航学子攀鳌折桂之区,在沿江渡口处建“接官亭”和石板官道称陈坑古道,里人黄钟沣标为阳厦十景之一“陈坑古道”。并有诗赞之,说明这里是达官名流聚集之处。当时陈氏一族举进士者有半百,有“一门七进士”流传为文苑佳话。

来源:掌上长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