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如何打破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关键症结 [复制链接]

1#

经济观察网胡群/文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疫情阴霾挥之不去,三季度以来,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显著增大,年经济形势大概率要比年更为严峻。作为经济的毛细血管,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增大。为保市场主体进而保就业和保民生,金融机构也在继续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等的支持力度。

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年12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央行强调,支持中小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央行在答记者问中称,引导金融机构积极运用降准资金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12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采取市场化方式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确定加大对制造业支持的政策举措,促进实体经济稳定发展。

12月16日,人民银行副行长刘桂平在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表示,要着力构建“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小微市场主体创新创业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小微市场主体创新创业和带动就业增强一次分配的实力,缩小收入差距。

中小微企业经营面临巨大挑战

疫情蔓延已近两年,中国的中小微企业经营状况如何?

近日,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组成的“中国企业创新创业调查联盟”,追踪访问了广东、浙江、河南、辽宁、甘肃、上海和北京的家样本企业,基于企业的生存状态、经营现状,对比历史数据,汇集成的《中国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的新特点暨年中国企业创新创业调查报告》显示,中小微企业经营韧性仍面临巨大挑战。57%的抽样企业无法确认其经营状态,8%的企业退出市场,仅35%的抽样企业可以确认为正常经营。

上述报告指出,相比资金压力大,需求不足依然是中小微企业面临的最主要的经营困境。有45%的中小微企业认为经营困境主要来源于订单减少。由于中小微企业大部分直接面对消费者,因此,扩大内需仍是为中小微企业纾困的有效手段。例如,在受灾情或疫情影响地区,采取针对普通人群提供一些转移支付,失业保险等普惠性的纾困政策,将有助于中小微企业的复苏。

34%的中小微企业认为现金流短缺是经营的主要困境。虽然有超过半数企业资金可以维持6个月以上,但与去年相比,资金维持在1个月以内的企业占比提升,超过6个月以上的企业占比下降。因此,年中小微企业面临融资约束问题变得比较突出。

这是“中国企业创新创业调查联盟”调研出来的中小微样本企业的生存境况。

渣打推出的月度中国中小企业信心指数(SMEI)数据显示,11月,中小微企业经营和融资困难增大。服务业中小企业经营活动有所改善,而制造业中小企业经营活动进一步放缓,制造业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上升。11月SMEI由10月的52.2小幅改善至52.5,由分项经营现状指数(继连续6个月下降之后)上行和信贷环境改善带动。但同时,由于新订单指数不景气,增长动能指数进一步下滑。另外,由于新订单和用工预期走弱,预期指数进一步下滑。

11月的制造业中小企业经营现状指数从上月的54.6下降至53.7,为自2月以来最低。11月信用环境指数由上月的50.2上升至51.5,表明制造业和服务业信用环境缓和。其中,“银行信贷获取”指数上升1.1个百分点至55.3,现金盈余指数和应收账款周转指数均上升2.1个百分点,显示中小企业现金头寸状况改善。但同时中小企业于银行和非银机构的融资成本上升势态在连续四个月趋缓后加快。

银行的难处

今年三季度末,我国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为25.81万亿元,同比增长23.1%。近三年,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已连续增长实现30%以上的速度。

“尽管近年来我国普惠金融发展迅速,业务覆盖广度和深度明显提升,但与实体经济需求仍有差距。”12月16日,中国银行党委委员、执行董事、副行长王纬在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表示,从银行的角度看,当前面临的困难主要有:一是“敢贷、愿贷、会贷、能贷”的机制有待完善。在传统模式授信下,银行开展普惠金融业务面临着信息获取难、服务成本高、规模不经济等问题,发放小微企业贷款内生动力不足。二是信用体系建设任重道远。当前各类信用数据分布在工商、税务等及第三方数据供应商中,银行准确、全面、及时获得数据的难度很大。三是银行风控模式与普惠金融要求难以匹配。当前银行的授信模式中,传统抵押贷款模式仍占有相当的比例,对中小企业发展潜力、技术能力、知识产权等“软信息”评估不足。

他认为,作为普惠金融业务的主要承载者,商业银行要将发展普惠金融作为战略转型的重要方向。也要以科技引领打造普惠金融发展新模式。信息不对称是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关键症结。金融科技为简化交易环节、降低服务成本、开辟触达客户途径提供了新思路。未来,商业银行将以金融科技应用为突破口,打造集差异化定位、线上化获客、智能化风控为一体的普惠金融新模式,开发更多线上产品,更好满足“专精特新”等企业不同类型融资需求,紧密贴合小微企业、个体商户的生意圈、生活圈,完善符合小微企业经营特点的智能风控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发布的《构建普惠金融生态体系: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显示,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首先要解决信用信息的不对称问题。融资难、融资贵的突破点在于金融机构针对信用信息评价机制的局限性。传统的微弱经济体往往属于征信白户,传统金融机构的风控模型无法有效对其进行风险识别。而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微弱经济体在互联网平台积累大量的数据,而金融科技通过用户的非金融信息和数据,拓展信息深度和广度,提升风控有效性,在实现数据和信息可用不可见的隐私保护基础上,对其进行风险识别并给予一定的信贷服务。当微弱经济体通过互联网平台产生的信贷数据可以纳入征信后,则有效解决了征信白户的问题,提供了传统金融机构为其服务的可能性。金融科技成为了金融机构向普惠金融延伸的跳板。

“数据已成为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发表在《金融电子化》年10月刊上文章显示,从“千人千面”的创新产品设计到“一人一策”的金融服务模式,从“去芜存菁”的业务流程优化到“除险保安”的风险安全防控,金融创新发展始终离不开数据的有力支撑。金融机构要高度重视数据工作,充分释放数据潜能,点燃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数据引擎”。

然而,要改进传统授信模式,向工商、税务等及第三方数据供应商获取信息,以建立与普惠金融要求匹配的风控模式并不容易。由于数据要素广泛分布于银行、互联网公司、政府部门等众多机构中,它们都有隐私和安全的需求,随着人工智能在各行业的应用落地,人们对于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