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世上长期验证有效投资策略主要有以下四类,主要交易逻辑各有不同。
趋势类,价值类,息差类,以及波动率交易。
前文已经讲了趋势类和价值类,接下来聊聊息差类。
息差类英文是个很能显摆的单词Carry,如果喜欢电子竞技的朋友就知道Carry就是能带队走向胜利的意思。
息差,投资逻辑上可以理解为利息的生意,做时间的朋友。
年金本位(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汇率自由浮动,交易员发现借入低利率货币,兑换成高利率货币吃利息很划算。
什么意思呢,比如美元的利率是2%,日元则是5%,那么借入美元,买入持有日元,在汇率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妥妥的吃息3%。
当然会有汇率风险,不过令人惊奇的是,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根据各种理论应该贬值的货币却很少真的贬值,风险看起来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大。
如果仍觉得外汇吃息差有风险,那么只做同个国家的货币好了,如果认真观测过去几十年来的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的关系,就会知道长期利率是大于短期利率的,简单说就是三年定期存款的利率是大于一年期存款的。这时你只要说服亲朋好友把钱存你这里,然后你存三年期,明白我的意思了吧。
意味着借入短期资金,买入长期债券,或者说短贷长投这种模式如果能解决流动性风险,长远来看是稳赚不赔的,妥妥的躺赚。
稍微深入一点,很容易想明白,借的话赚的也多。
所以息差策略也可以理解为杠杆策略,赚盆满钵满的金融三傻,银行,证券,保险的业务中均运用了息差投资理念。
银行,典型的低利率吸收存款,加几个点的利率放贷。
证券有个业务叫融资融券,也是从金融同业中以较低的利率借入资金,然后7-9%的两融利息借给股民。
保险则是在理财寿险中表现的更明显,约定几十年之后再返还,并给一个最高可能只有3%的复利收益演示,扣除预计的各类费用后,不光投资长期债券,甚至也会投资股票,所获利润无须分给投保人,全部归保险公司所有。
顺便提一句,股神巴菲特的搭档查理·芒格概括股神伯克希尔保险帝国的生意模式时是这么说的:我们只会一招,就是寻找成本低于3%的浮存金,然后把它投向能产生13%回报的企业。实际上,伯克希尔吸收资金的成本长期维持在-2%以下。
连金融牌照都没普通投资者,就别想着学巴菲特了,但也可以有更好的对策,购买性价比最高的定期寿险,不带返还的那种,差额的钱全部买保险公司股票,真·保障投资两不误。
但股票的风险正常情况下明显高于债券,那什么时候能投资股票?
息差策略的衍生思路就出现了:
我们把整个上市公司的整体股息率和10年期的国债进行对比。
如果上市公司的股息率高,那就可以逐步买股票,如果不是,继续安心持有长期债券。
既然银行证券保险的生意并不是想做就做的,普通投资者可以想想其他思路:
比如做时间的朋友的方式还有期货市场不同月份之间的升水贴水,期权市场上的根据时间价值流逝速度不同做的日历价差,封闭基金的折价收益等等等等。
吃折价的思想后来也运用到了中性统计套利,比如A股和港股两地都上市的公司价格有差异,同家公司可以做多低的,做空高的,理由很简单,同股同权,长期来看,价值应该是一致的。
又如观测金银价格之间的金银比,希望其均值回归。
Carry策略长期有效,但也不是免费的馅饼,短期仍会受到近期突发事件的冲击。
最容易理解的就是借入美元,买入日元,结果日元贬值幅度超过息差了;
或者AH短期价差也可能更大,并没有收敛。
这时怎么办?保持冷静,短期亏损正常,继续做,直到长期抹平亏损。
有个非常应景的经典slogan,仔细理解,你就能对Carry策略会心一笑:
我们之前说过趋势策略短期有效,长期可能有问题,而息差carry策略刚好相反,短期可能有问题,长期有效。
所以它两是天作之和,相关性为负,配合使用疗效更佳。
再加上如果能承担风险波动,长期大概率能获得好收益的价值策略,合理分配比例是不是感觉要起飞了?
不急,还有最后的大招,无所不能的波动率策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