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供应链金融
在面对如战略采购协议、年总量订单等未来应收账款基础合同时,如何通过风控实现保理业务的合规性成为了重中之重。本文将通过分析“合理可期待性”及“相对确定性”的含义,引申相应风控建议。
“合理可期待性”和“相对确定性”的分析
(一)“合理可期待性”
目前法院对于未来债权大致分为两类,即:存在基础法律关系的未来债权和无基础法律关系的未来债权。
因此,我们可以将“合理可期待性”,总结为其“基础法律关系”已经形成。虽然该基础法律关系尚未实际履行,但该债权的实现是基于债权人对该基础法律关系的未来履行;而无基础法律关系的未来债权,本质上仅仅只是一种“战略型”应收账款,对债权人、债务人并无直接的约束力,此类应收账款不属于商业保理法律关系中适格的应收账款。
实践中,基于同一卖方连续提供同类商品、服务所形成的多个基础合同项下的多笔应收账款,买卖双方基于交易习惯产生的应收账款债权等,民事主体对该种未来债权具有合理期待的,则此种期待即成为一种期待权益,受法律保护。
因此,在判断保理关系中底层债权债务关系“合理可期待性”时,应当考虑:该基础法律关系是否已经于底层债权债务合同中设立,并通过商业习惯或其他尽调方式是否能够判断出该债权于未来实现的“合理可期待性”,在此情况下,债权人虽未完成全部给付义务,但至少应当完成必要的准备工作,合同目的实现的前期必要条件已经基本实现。
(二)“相对确定性”
未来应收账款的“相对确定性”,应当基于该应收账款是否已经具备了相应的“财产价值”。
实践中,因未来债权不同于现实应收账款债权,需根据基础交易合同的交易对手、交易标的、债权性质等债之要素综合判断其是否具有相对确定性。如该种未来债权在债之要素上具有相对确定性,则对该种未来债权的期待亦成为合理,民事主体即可因此而生相应期待利益。
具体可通过如下两个角度:
1、在上述具备“合理可期待性”的基础上,该应收账款已形成了必要的履行要件,即是否具备“确定的交易对手、交易标的、债权性质”等确定的债权因素;
2、从保理还款来源和应收账款的关系来看,保理融资款的还款来源需对应确定的应收账款(账期对应)。
对未来应收账款保理业务的风控建议
商业保理企业在以“未来应收账款”为底层债权叙作保理法律关系时,需对底层应收账款合同中以下几个要素进行判定:
(一)债权人、债务人是否已经订立了确定并合法的《买卖合同》或《服务合同》,该合同是否具备完整的债之要素。
在债之要素方面,底层应收账款合同应当匹配相应的具体订单数据,单纯的战略采购协议、或不具备强制效力的采购意向合同,并不属于具备完整债之要素的底层应收账款合同。
但在通常情况下,供应商在签署相应的采购框架合同时,其虽具备足够的生产力,但资金流紧张,无法完成履行采购合同的前期必要准备工作。商业保理企业在以此类应收账款叙作保理业务后,则应当建立完备的事后风控措施,并对供应商库存、融资资金用途等作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