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形式简洁、言此喻彼、言简意赅、耐人寻味,从小让孩子学习成语可以丰富文化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幼儿园的孩子正处于善于表现、乐于表现的年龄阶段。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我们从讲成语故事、画成语故事、演成语故事等形式入手,引领孩子逐渐喜欢成语的学习,进而步入成语的殿堂。在形式多样的成语学习活动中,孩子们对成语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他们以自己不同的方式表现着自己对成语的理解和感悟。
本期三位《成语天地》的宝贝。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进入本月的成语天地吧!!
陈桓宇的分享时刻
陈桓宇小朋友带来的成语故事是《拔苗助长》,故事讲的是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往上长。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办法帮助它们生长。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地拔,从早上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
他回到家里,十分疲劳,气喘吁吁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我帮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他的儿子听了,急忙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老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具有不可抗拒性。
陈崟清的分享时刻
陈崟清小朋友带来的成语故事是《掩耳盗铃》,故事讲的是有个小偷钻进了范家的院子。他发现有一口钟。想把它背走吧,钟太大,背不动,想把它砸碎当废铜卖吧,又怕发出响声,惊动主人。这个“聪明的”小偷转念一想:所以会听到钟声,不就是因为有耳朵吗?把耳朵堵住,钟声不就听不见了吗?于是他找了两个烂棉花团儿,把自己的耳朵堵得死死的,然后,就放心大胆地砸起钟来。但是,他的耳朵堵住了,并不等于别人的耳朵都堵住了,更不等于钟声就消失了。没砸几下,小偷就被抓住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钟声是客观存在,不因为你堵住耳朵就消失了;世界上的万物也都是客观存在,不因为你闭上了眼睛就不复存在或者改变了形状。这则寓言故事虽然简短,但却形象而生动地阐明了一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自欺欺人,终究会自食苦果的。
陈泽楷的分享时刻
陈泽楷小朋友带来的成语故事是《亡羊补牢》,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一个牧民,养了几十只羊,白天放牧,晚上赶进一个用柴草和木桩等物围起来的羊圈内。一天早晨,这个牧民去放羊,发现羊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有狼从窟窿里钻了进来,把一只羊叼走了。
邻居劝告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他说:“羊已经丢了,还去修羊圈干什么呢?”没有接受邻居的好心劝告。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又少了一只羊。原来狼又从窟窿里钻进羊圈,又叼走了一只羊。
这位牧民很后悔没有认真接受邻居的劝告,去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于是,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又从整体进行加固,把羊圈修得牢牢实实的。
从此,这个牧民的羊就再也没有被野狼叼走过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犯了错误,遭到挫折,这是常见的现象。只要能认真吸取教训,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就可以避免继续犯错误,遭受更大的损失。
进入成语天地对于孩子们既能体验到成语故事的乐趣又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懂得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同时还能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幼儿的词汇量,进而促进了语言思维的发展。
编辑:陈芳
审核:林晨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