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了福邦特,这是一个神圣的历史时刻,站在欧洲的土地上,我很激动,每次讲话,总忍不住落泪。”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及恒申控股集团(以下简称“恒申”)收购福邦特控股集团股权,恒申董事长陈建龙感慨万端。
从无到有,从有到强
从“做一根尼龙绳”起步,陈建龙三十载坚守实业
以产业链为纽带,上下延伸突破
让恒申年产值接近亿元
既壮大自身又惠及全国同行
陈建龙这位掌舵人
驾驶着恒申这艘纺织巨轮向世界扬帆起航
陈建龙
敢为人先勇于突破
.....
陈建龙是土生土长的长乐人,当过挡车工、机修工,也干过销售。改革开放初期,长乐的针织厂如雨后春笋,遍布沿海乡镇。年,20出头的陈建龙迎着改革的春风,办起蚊帐厂,伴随长乐经济高歌猛进,陈建龙的事业步步登高。
自称“干事比较执着,所走的每一步都敢于尝试突破”的陈建龙,一踏入锦纶行业,就引发了一场不小的震动。
年,陈建龙创立力源锦纶,并“破天荒”地进口巴马格纺丝设备。当时的国内锦纶市场上,活跃的是华欧锦纶厂、长沙锦纶厂这样一批国有锦纶厂,而力源通过大胆引进世界先进的设备,革新技术,一下子把锦纶丝的生产成本降了一大截:一吨锦纶产品,力源的生产成本只有多元,竞争对手仍要多元。
“我们做锦纶能够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大家没用过的装备,我们敢尝试先用。一用就成功了,市场开始跟进。当时,引进巴马格设备引起的技术改革,对国内锦纶行业来说是颠覆性的。我们就是这样一步步稳扎稳打走出来的。”陈建龙说。
年以前,中国大陆锦纶企业基本都从德国巴斯夫和我国台湾地区购买切片。陈建龙决心做聚合切片,改变这种局面。
年,恒申集团的聚合项目上马,年其20万吨聚合项目正式投产。当时,国内多数锦纶企业一条生产线每天只能生产30吨到50吨切片,而恒申集团从一开始便尝试一条生产线每天生产吨。受此“刺激”,长乐多家民企随后纷纷跟进,国内锦纶聚合由此快速扩能,形成新“势能”。
打破受制于人局面
.....
企业规模虽然越做越大,但己内酰胺让陈建龙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聚合项目投产后,陈建龙深刻体会到,原料己内酰胺受制于国外企业。长期以来,己内酰胺被德国巴斯夫等几家国际化工巨头垄断,国内市场基本依赖进口,对外依存度高达70%。
“我这辈子都很难忘记那种求人的痛苦。有一次,在萧山召开己内酰胺的反倾销会议,轮到我讲时,我用‘天天当孙子,没有一天当儿子’这句话概括当时买己内酰胺的感受。当时的状况是,我们求着卖方,只要给东西就可以了,钱数他们自己填。”多年过去,陈建龙讲起这一段经历仍很愤慨,从那时起,他立下要做属于自己的己内酰胺的誓言。
梦想破土成长。为改变高端己内酰胺产品依赖进口的局面,年,恒申紧抓机遇,把握住欧债危机、跨国公司战略调整等契机,历经5年艰辛谈判,终于与拥有全球最先进的己内酰胺生产技术及管理体系的荷兰帝斯曼达成协议,后者提供最新的HPOplus技术及相关生产工艺。
有了全球先进的己内酰胺生产技术供应,陈建龙逆向整合产业链,成立了福建申远新材料有限公司,申远位于连江可门开发区,总投资亿元,计划打造一个世界级的、年产万吨的聚酰胺一体化项目。
申远项目分期建设,一期为年产40万吨己内酰胺及聚酰胺一体化项目,该项目于年7月一次性试车成功并全面投产,提高了我国高品质己内酰胺和聚酰胺的生产能力和总产量,带动了地方乃至全国化纤纺织行业的提升,增强了国内化纤纺织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开启跨国收购之旅
.....
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恒申与荷兰帝斯曼此前的合作,为陈建龙收购帝斯曼全球己内酰胺业务(即福邦特控股公司)埋下了伏笔。
不久,属于陈建龙的历史性机遇来了。年9月,帝斯曼集团出于战略转型考虑,向CVC股权基金出售了己内酰胺65%的股权(后更名为福邦特控股)。年5月,恒申控股集团由于拥有成功的己内酰胺生产经验以及完善的产业优势,成为CVC股权基金首选的福邦特买家。
“可以说,双方门当户对,一拍即合。”陈建龙说,谈判相当顺利,恒申用双方都觉得合理的价格,与对方达成了收购业务意向。
今年10月30日上午,恒申控股集团与福邦特控股集团股权交割仪式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市成功举行。本次交易中,恒申控股集团收购了福邦特有限公司荷兰己内酰胺工厂的全部股份和南京福邦特东方化工有限公司60%股份,己内酰胺年产能将达万吨,成为全球最大的己内酰胺及硫酸铵生产集团,并率先打通环己酮-己内酰胺-聚合-纺丝-加弹-整经-织造-染整完整产业链。
陈建龙说:“恒申已经成功拥有了最经济、最环保、最安全的己内酰胺技术,未来恒申将充分发挥企业优势,通过完整的原材料产业链去支撑下游企业,带动整个福建纺织行业的发展。
但陈建龙的追求不仅限于纺织行业,他还有着更高的目标。“福邦特公司是巴斯夫、帝斯曼、朗盛及道默等知名工程塑料生产企业的主要供应商,这些公司生产的工程塑料被广泛应用于奔驰、宝马、奥迪等知名汽车品牌的终端生产。”陈建龙示,恒申将致力于工程塑料的不断创新研发,打破该项技术受制于欧美国家企业的被动局面。
转自:微视长乐来源:福州日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