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前段时间收治了一名4个月大的“发育迟缓”患儿。患儿眼神与人交流慢,也无逗笑及呀呀作语,双手无抓握意识,竖头不稳。
患儿足月顺产,出生体重克,脐带绕颈一周,否认窒息抢救史。患儿出生后30分钟因呼吸费力伴口吐白沫,立即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经各项检查后明确诊断为:
1,新生儿肺炎
2,足月小样儿
3,Ⅱ度腭裂
4,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5,脑损害
6,小头畸形
予以对症治疗2天后,家属要求出院。随后几天再次入院,发现还存在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卵圆孔未闭)。经血液检测,所测氨基酸和肉碱/酰基肉碱也无异常。三氯化铁试验阴性,血苯丙氨酸浓度正常病。
追问病史,患儿母亲为苯丙酮尿症(PKU)患者,先天性智力障碍,孕中期B超提示胎儿发育迟缓;孕晚期胎监提示:胎儿宫内缺氧,予以吸氧对症治疗后好转。患儿母亲,整个孕期自由饮食。
综上所述,基本可以判断,患儿是一例典型的母源性苯丙酮尿症患者[1],但也不能排除可能存在的宫内感染以及染色体异常和基因突变。鉴于患儿一家为孩子经济已经捉襟见肘,米宝有约决定为孩子提供免费的全基因组低深度测序和全外显子测序,并委托北京希望组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
未发现与临床表型相关的异常(包括kb的CNV、SNV和Indel)。但检测到患儿携带了苯丙酮尿症突变,应该是来自母亲的遗传。
苯丙酮尿症是一种较常见的隐性遗传性氨基酸代谢病。是由于肝脏内苯丙氨酸羟化酶(PAH)功能缺乏或不足,使苯丙氨酸在体内不能转变为酪氨酸,导致苯丙氨酸及其代谢产物在体内大量蓄积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最终引起严重的智能发育障碍,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死亡。
迄今为止,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发现了多种PAH基因的突变类型,有错义突变、小缺失、剪接位点突变、沉默突变、无义突变和小插入等。中国人群基因突变携带率高达1/30~1/60。也就是说,每30个~60个健康人中就有1人是基因突变的携带者。携带者分布呈现“北高南低”的趋势,主要集中在河北、山西、山东、江苏、辽宁、黑龙江等省份。两个基因突变携带者结婚,后代有1/4的概率是苯丙酮尿症患者。
开展新生儿苯丙酮尿症的筛查(使用足跟血)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可以使患儿得到及时治疗,预防和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PKU患儿一旦确诊,要立即进行治疗,饮食治疗至少应持续到成人,尽可能的坚持终生治疗,尤其是女性病人。
PKU孕妇应从计划妊娠前6个月开始采取低苯丙氨酸饮食直至分娩。若PKU孕妇应未经治疗或虽经治疗但病情未得到控制,致使母体血液中的苯丙氨酸异常蓄积,则可引起其流产、子女智力障碍、先天性心脏病、低出生体重、小头畸形及面部畸形等综合征,即母源性苯丙酮尿症(MaternalPhenylketonuria,MPKU)。它是一种新生儿母源性代谢性先天畸形,而并非是新生儿罹患了的遗传性疾病。由于大部分天然食品中均含有苯丙氨酸,因此PKU孕妇饮食需严格定量控制,怎样既满足母婴营养需求又合理控制血苯丙氨酸浓度便成为PKU孕妇的关键问题。下图是一张PKU孕妇的孕早期食谱。
(来自《苯丙酮尿症女性孕期的饮食治疗》,作者:赵德华等,发表在《中国妇幼保健》年第28卷。)
低苯丙氨酸的奶粉或食物价格昂贵,普通家庭一般难以承受。由于经济压力,部分家庭在治疗中途选择放弃,最终导致患儿的智力和神经系统发育遭受到损害。而且,不含苯丙氨酸的氨基酸混合物的味道和气味都很怪,而患者进食这种混合物的数量很大。因此患者在PKU饮食下的生活质量差,饮食治疗的依从性不好。
在我国每年约有多名PKU患儿出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今天,PKU患者的治疗已经发展到酶替代、基因治疗等水平,但离广泛临床应用还有距离,低苯丙氨酸饮食治疗仍是PKU患者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因而预防患儿的出生就成为更好的解决办法。
此外,其他一些罕见病的携带率也大于1/,严重威胁下一代的健康。比如:白化病正常人群携带率约为1/70;SMA(脊髓型肌萎缩症)正常人群携带率约为1/30~1/50;肝豆状核变性携带率约为1/90。
白化病宝宝:
小儿脊髓性肌萎缩:
孕前做单基因遗传病检测,如果夫妻双方都是携带者,那么借助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或者自然受孕后,再做产前诊断,可实现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
参考文献:
1,丁圆、李溪远、刘玉鹏,等.幼儿发育落后间断抽搐8个月[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18(1):67-70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