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腹泻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回忆和总结过去十四年的学习与成长大学时 [复制链接]

1#

(五)大学时代的其他记忆

每个人的大学都是一座宝藏,都有许多值得回忆,值得骄傲的地方。我也一样。

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虽然不比全国九大音乐学院的名气与规模,亦不如六大师范院校艺术学院数十年音乐艺术教育的深厚底蕴。但是,华工艺术学院仅以一个学院之力,四百余专业学生,数十名教师队伍就撑起了一支交响乐团与一支合唱团。仅凭这一点,也可称不易。

记得收到华工的录取通知书时,文件袋里付了一张通知,内容大致是:因广东省改革开放30周年文艺演出,要求我们提前前往学校报到,进入演出排练。年到年,广东改革开放30年了。也正是这一年,我乘车由北京南下广州,开启了自己的求学之路。

我的出发早了几天,与我同行的有家中的两位长辈。他们正好到广州、深圳、福建等地游玩,也顺便送我读书。由于我到的比较早,校园里没什么人。这天,我和两位长辈在校园中闲逛,也正是这天,在艺术学院学生办公室,我遇到了进入大学后的第一位老师,也是我大学一年级的辅导员肖潇老师。当时的情景我至今记忆犹新。那种对大学的期待,对知识的向往,那种见到老师时的兴奋与激动,我终生难忘。

同学们陆续到来,广东省改革开放30周年文艺演出的排练也很快展开。那天上午,作为合唱团指挥的梁军教授对大一年级新生进行了逐一挑选,随后大家被编入合唱团,立刻投入排练。很幸运,我被选中,在男高声部。当时我的心里打鼓,从没受过合唱训练,这就拉上战场,唱不好怎么办?其实,战场上就是最好的训练。

广东省改革开放30周年文艺演出在广州星海音乐厅举行,演出的曲目是改革开放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广东流行音乐,作品有《涛声依旧》、《大花轿》、《弯弯的月亮》等。那是我第一次站在如此高规格的舞台上演出。说真的,中学时代学习音乐的时候,这样的事情我都不敢想。当然,那时站在星海音乐厅舞台上的我,也不会想到,随后的几年中,我与同学们还会站在深圳音乐厅,站在国家大剧院,站在央视CCTV3的舞台上。

这要感谢华工,感谢梁军教授,更要感谢我的声乐老师李泉教授。当然,也要感谢这个时代。

大学一年级秋季学期末,我们表演班的男生接到一个任务,需要参演央视文艺频道的一个节目。印象里,那个节目是关于电视歌曲的颁奖晚会。我们需要现场表演并演唱电视剧《亮剑》的主题曲《中国军魂》。

晚会当天,现场来了许多知名歌唱家、词曲作家。有著名歌唱家杨洪基老师、蒋大为老师、韩磊老师,著名作曲家赵季平老师、张宏光老师,我最喜爱的雷蕾老师,还有著名词作家乔羽老师、闫肃老师。当时,我和同学们非常兴奋,拿着相机到处钻空子找老师们合影。我非常幸运,与以上几位钦慕的老师都进行了合影。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词作家闫肃老师、乔羽老师两位词坛泰斗。闫肃老师总是笑盈盈的,面对我们前去合影的学生,始终是笑着点头,嘴里不停地说着“好好好”;乔羽老师年事已高,助里一直在劝说我们离开,不要过多打扰。而乔羽老师格外和蔼、平易近人,挥手示意助里,说:“没事没事”。

就在我回忆并写下这段文字时,突然有些想流泪。

每当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开始一段新的人生,我都会比较积极,凡事大干快上。

大学一年级,在校园文化生活上,我就表现的相当积极,一口气兼了四份差:行政班班长、党课班班长、学校学生会公关部干事、学院学生会组织部干事。然而,因为贪的太多,不够聚焦,感觉所有的事情都做了,但是所有的事情都没做好。

到了大一年级春季学期,经贸学院的辅修开了三门专业课,我的压力就更大了。在很多事情上,时间协调不开,事情也经常出纰漏。但那时,我依然没有放弃,依然想着撑一撑。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各方面工作的纰漏更多了,专业课程也感觉很吃力。这世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鱼和熊掌,以及蒸羊羔、蒸鹿尾、烧花鸭、烧雏鸡、烧子鹅兼得。

我忘记了当时做出决定时的情景,只记得在大一年级春季学期,我请辞了学校学生会与学院学生会的职务,请辞了行政班班长的职务。同时,党课班也结业了。也就是说,到了大学一年级下学期,我已经拒绝了一切事务,准备将精力转向学业。在回忆到这一段学习和生活时,也让我对自己的性格有一个深刻的反思。我觉得自己是那种做事做到极限,随后又强烈反弹,行事反差很大的人。就像一个弹簧,压到极限,然后进行最大力度的反弹。但只要还没压到极限,我就会想着再撑一撑。

大学二年级在我的记忆里很模糊,没有太多精彩和深刻的事件。只记得那一年非常忙,也非常累。

大学二年级秋季学期,应该是我课程安排最饱满的一个学期。真的非常满。课程多到,每天晚上都有课,周六上午也有课。并且那时候我还做周末兼职,可以说基本上是7天不停的在学习和工作。

我当时累到什么程度,有一件事我印象很深。有一次学院召开秋季学生运动会,是周六一整天,学院学生会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参加。由于周六上午我有辅修课《市场营销学》,于是上午去上课。吃过午饭,我没来得及回宿舍,背着书包就来到操场观看运动会。当时,学生会有一个规定:每个班一顶帐篷,每个帐篷内10个胶凳,每个胶凳上必须有人坐着。也就是说,每个班必须留足10个学生观看运动会,不能随意走动,否则会扣集体分。我一听很高兴,就领了这个任务。我当时跟班长说:“我可以保证不出这个帐篷,但我能不能躺着,而不是坐着?”于是,那天下午,我就在帐篷里,枕着书包睡了一下午。在我的印象里,我当时就是枕着书包合上眼,再睁开眼的时候看时间,已经是下午四点多。而这过程中,我没有听到任何操场的广播和同学的呐喊,也没有做梦。真的是眼一闭一睁,两三个小时过去了。以至于当我醒来时自我怀疑了很久----我刚刚是不是晕过去了。

经过两年的体验、摸索与思考,大学三年级开始,我的精力开始聚焦于学业。那时候,我经常一个人穿梭在校园里,很少与人交流。在充满朝气的,热闹的校园里,背着蓝色李宁书包,独自一人在人群中快速穿行的我,显得有点格格不入。教室、图书馆、食堂、宿舍构成了我生活的全部。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我开始频繁光顾图书馆。一方面是学习知识、复习功课,另一方面是阅读一些财经、金融类的书籍。有时,我会在图书馆遇到相识的同学,但也仅仅是相视一笑,彼此迅速奔向各自的自习座位。20岁时的默契也毋庸多言。我想,彼时的我们心中都有各自的人生目标,只是在大学这一程,我们共同扬起了华工的帆;我想,彼时的我们心中也有共同的憧憬,那就是,我们都不愿平凡的走过这一生。

大学三年级秋季学期,由华工77/78级校友苏炜作词,霍东龄先生作曲并出资资助的大型交响合唱乐《岁月甘泉》开始彩排。这部交响乐讲述了苏炜先生与霍东龄先生在知青时期进行农垦开荒时的故事;讲述了那一代知识青年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作别亲人,下乡农垦时的学习、思考、劳作,以及恋爱场景。

记得有一天,我们正在音乐厅排练,霍先生与苏先生来到了排练现场。霍先生向我们问好,并向我们介绍了歌曲的创作背景、创作源泉,也向我们介绍了他知青下乡时、大学时,以及创业初期的艰辛历程。霍先生说,他从小就非常喜欢音乐,喜欢作曲,恢复高考后,他是第一批大学生。当时填报志愿时,他在犹豫是学习作曲,还是学习无线电。最终,他选择报考当时的华南工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前身)的无线电专业。但一直以来,都将音乐和作曲作为他人生的爱好。

当时,我站在舞台右侧靠后的位置,静静地听着,眼中满是憧憬。

交响合唱乐《岁月甘泉》在霍东龄先生的资助下,由华南理工大学青年交响乐团,合唱团担任演出,韩裔美国指挥家咸信益先生担任指挥,展开了北方巡演。我们先后前往北京国家大剧院、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天津大学展开交流演出。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走进国家大剧院,第一次站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第一次走进清华园。

我的家在河北张家口,距离首都北京只有公里。那次北京之行,其实是想能够抽出一天时间回家看看的。但由于彩排和演出紧张,愿望落空了。记得回程的飞机是在一个晚上,那时的我坐在一个靠窗的位置,望着天空一轮明月,写下了那句我十分喜欢的诗句:“暗夜几时明皓月,照我游子复北归”。

或许是在图书馆读了太多财经类书籍,也或许是受到《电子商务》课程的激发,大学三年级开始,“创业”两个字像一颗种子,深深地埋在了我的心里,并且日益生根发芽。

那时候我对金融很痴迷。在那个时代,许多年轻人对于投资、理财根本漠不关心的时候,我已经对股票、基金、债券、认股权证、银行理财,甚至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各种金融工具与衍生产品有过接触和研究。那时候,我经常独自一人进行一些沙盘推演:我尝试在多种证券资产配置中,调整他们的比例,以求得最大的无风险收益率。对金融比较了解的朋友们就会知道,其实,我就是在求一个加强版的夏普比率和卡玛比率。

由于自己有证券投资账户,有些时候,我甚至会用几百或上千元资金入市进行实盘操作,去尝试验证自己的假设。当然,所有的假设都以失败告终。其实,以现在的能力和知识储备去看待当年的自己,会觉得自己的行为十分幼稚。道理很简单,大类资产配置中,所有的资产都会出现价格波动,包括国债和利率债。而除了国债之外,其他所有的证券资产都存在本金损失的可能(哪怕是万分之一的可能性)。所以不可能存在稳定、长期的,超越无风险利率的阿尔法。

但是,在那个时代,想要获得稳定的无风险投资回报还是很容易的。并且,这样的产品满大街都是。那就是银行代销理财产品,也即现在业内常说的银行业非标产品。虽然近些年央行严令要求所有银行取消非标产品,要么清退,要么转为净值化产品。但是在十几年前的年,这类非标产品,在各家银行网点都有销售,并且盛行多年。

对于银行非标理财产品,可能至今很多人都并不熟悉。这里,我来科普一下。所谓非标理财产品,就是非标准化的理财产品,这里的非标准化,大家也可以简单理解为非净值化、不透明的。相比于目前的公募投资基金产品,非标产品的底层证券资产是相对不透明的。尽管一些产品的说明书或风险提示中会提及产品的投向,但是,对于投向资产的质量以及风险因素,出资人(也就是投资者)是相对不甚了解的。非标产品按照发行方和资金投向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保险企业发行的,另一类是地产企业借道信托公司发行的。两者都承诺保本保息。在那个年代来看,这两类产品的安全性基本相当。保险企业发行的产品基本上风控较严,并且主要投向利率市场和高等级债券市场,所以安全性较高;信托公司发行的产品基本上是以债务融资的形式借贷给地产企业进行企业经营或规模扩张。虽然说风险相对高一些,但是信托投资基本都会要求房企以土地、不动产作为质押,或者要求房企母公司进行全额担保。在全民信仰房价只涨不跌的年,有土地作为质押物的债务资产也可谓相对稳健和安全。

但是,非标理财产品之所以承诺保本保息,并不是他们的投资产品真的稳赚不赔。而是即使产品投资出现了亏损,产品发行机构也保证进行刚性兑付。说的再直白一点就是,即使投资出现亏损,那么这个亏损将由产品发行公司承担。无论投资成败与否,产品发行公司都会保证按期、足额支付出资人(也就是投资者)的本金和利息。对于产品发行公司来说,一只产品的亏损,首先可以通过漫长的法律诉讼,要求拍卖质押物或担保方连带赔偿的方式追回损失;也可以通过其他十只、二十只产品的息差收益进行弥补。这样的模式,在土地价格与房价只涨不跌,房地产景气的时代是可以维持下去的。而当地产行业出现危机时,马上就会出现连锁反应。近些年,随着多家头部地产企业出现财务困境,多家一线信托公司也相继出现不同程度的兑付问题。例如,资产规模千亿级别的四川信托,以及驰骋资本市场多年的安信信托。

年,在那个互联网还没有完全被众人接受,智能手机还没有普及的年代,一个投资者若想接触到承诺刚性兑付的理财产品,最方便的方式就是走进银行网点,与理财经理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同样的,那个时候,只要你走进银行网点,无论是是否是前来咨询和购买理财产品,也一定会有理财经理上前热情的进行推销。在这个过程当中,投资者与理财经理交流的媒介是银行网点,交流的方式是面对面。而在这个过程中,无论对于投资者还是对于理财经理,双方的效率都是非常低的。首先,对于投资者来说,如果他是一个精明的投资者,对于理财产品的流动性、久期、收益率、底层资产质量等关键属性比较敏感,那么他势必货比三家(也可能是三十家)。而受限于银行网点的工作时间,物理距离,以及产品发行期等诸多因素,他的投资效率以及资金使用效率势必会存在天花板;其次,对于理财经理来说,他的服业务半径是有极限的。他只能服务于前往其营业网点的客户,以及客户二次转介绍的客户。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产品推广,受限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的制约,每个理财经理的展业半径也是存在天花板的。

正是基于以上金融知识的储备,以及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我产生了一个创业想法。

互联网的基础功能是信息的收集与传播。我认为可以做一个银行理财产品的聚合网站,将各个银行网点中代销的理财产品聚合到这个网站上。在网站中,以列表形式展示理财产品的基础信息,例如:发行机构、久期、流动性、起购金额、是否有手续费、资产质量、第三方评级等等。由客户在网站上进行浏览、对比,挑选出目标产品。同时,网站上会公布每一款理财产品的代销行、网点地址、客户经理、联系电话等信息。当用户选出目标产品后,有针对性的前往银行网点,或通过电话与客户经理进行沟通,购买产品。

当时我只是一个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创业和产品没有太多深入的认识和思考,仅仅是有这样一个基础的互联网产品idea。同时,当时的我对互联网以及通信技术的发展速度没有充分的认识,并没有想到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是如此飞速。当时只是想着,这个idea一定要牢牢记在心里,将来的某一天,如果有资金、有机会,一定要将它付诸于现实。

年,听说有一个人叫马云,他的公司有一款手机应用叫支付宝。支付宝推出了一款嫁接于货币基金基础上的理财产品叫余额宝,可以通过绑定银行卡在线上支付,直接进行理财产品的份额购买,风靡全国。随后,支付宝又以余额宝理财为基础,在其应用中陆续推出了各种银行、保险、券商、信托理财产品。

自从支付宝理财被大众熟知并接受之后,当年的这个idea就被我深深的埋在了心里。后来在北京,有一次与一个女孩子聊起了自己大学时的这个idea。那女孩听完后,眼睛亮亮,十分激动,马上给了我一个拥抱,说我是一个天才,特别崇拜我,嫁老公就要嫁我这样有商业头脑的。后来的故事就像电影里演的那样,她在类似陌陌那样的一款交友软件上认识了一位成功男士,并删掉了我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