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财新出了个消息。
深陷资金断裂泥潭,再叠加大额减持,许老板的危机还在进一步发酵。
但纵观整个地产行业,能够真正当一名看客的,不多。
在爆雷这件事上,恒大不是第一家,也不会是最后一家——几乎所有的高杠杆房企,都坐在火山口上。
到底哪种房企,才算是“高杠杆房企”呢?
自从去年“三道红线”被正式提出,并且与新增融资额度直接挂钩之后,踩线情况就成了一个标准的指标——踩线越多,杠杆越高。
所以,为了获得更高的融资额度和信用评级,各大房企用尽了十八般武艺。这一年多以来,“降档”的好消息不断传出,仿佛只要少踩线,就进入了安全区。
但是,真的所有的“降档”,都代表着更加安全吗?
今天,我们说一家新晋降档的Top20房企:
阳光城。
话说这阳光城,去年三道红线出来的时候,是橙档。
当年的三个指标,是这样的:
现金短债比达标,其他两项稍微超出。
半年之后的年报发布会上,阳光城宣布从橙档退回黄档。
搞定了的那条线是净负债率,从%退回到94.9%,挤入了%的合格线。而剔除预收账款的资产负债率从78%上升到了79.1%,小涨。
数据看起来是不是一切向好?
但是!
最近的阳光城,资金链紧张的表征,似乎是变本加厉了。
回首去年,阳光城就已经出现了那么一丝丝缺钱的端倪,并购的西安曲江项目一再延期交房,南阳工地长期停工。
到了最近,已经开始大降价了……
上个月,在云南滇池半山的阳光城售楼部,出现了神奇的一幕——
一边,老业主拿着喇叭高喊“买房需谨慎!已停工半年”劝退购房者,然鹅另一边,新客户又被降幅40%的宣传吸引,络绎不绝挤爆现场。
到了前几天,更是有业内人士私底下跟我爆料——
阳光城已下令全集团工程停工缓建。
这是怎么回事?
作为闽系房企,阳光城天然具有高周转、高杠杆的基因。
早在年,林腾蛟引入明星经理人陈凯,凭借大块干上的扩张式部署,短短三年时间内,阳光城的销售额就跃升了十倍,名声大噪。
但不久之后,陈凯与老东家分道扬镳,阳光城迎来了低调的儒将张海平,和连续两年业绩的不温不火。
但是林腾蛟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是全国的攻城略地哇!在目睹碧桂园在杨老板的带领下销售额一路狂飙,他再也坐不住了。
年,阳光城挖潜碧桂园手下“双斌”,随后,迅速走上了“碧桂园式”的高周转发展路线,由精耕一二线转向一二三四线城市通吃。
随之而来的,当然是一路扶摇直上的销售规模——
年全年销售不到亿的阳光城,两年以后,销售额已经成功越过了1亿大关。
规模的大肆扩张,让阳光城成功保住了Top20房企的位置,也带来了……更高的杠杆。
就连头部房企都在提出要降负债的时候,阳光城开启了一轮又一轮永续债融资,利率高达8%,而且还“鼓励”全员工持股,把所有人共同绑架在同一艘船上。
但奇怪的是,这些操作并没有让阳光城赚回更多的钱。
从到年,阳光城的毛利率涨幅越来越低,年,毛利率终于出现断崖式下滑,直接滑落至20%以下。
这个利润率,就算和25%—30%的行业平均水平来比较,都相差甚远。
更麻烦的是,这两年,一方面有降杠杆的鸭梨,另一方面,阳光城的销售规模也有点跑不动了。
年的销售额对比年来说,增幅甚微,而年销售目标定在了亿元,同比去年,几乎没有增长。
就这保守的销售目标,上半年的完成量,也才……一半不到吧,相当勉强。
而且,资金回笼的速度也挺不容乐观的,根据年中报显示,阳光城上半年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额,比去年同期锐减一半。
所以,现在问题来了。
为什么一直秉持大块干上的作风,踩着高跷跳舞,但阳光城的各项指标看起来并不高?而又为什么,这家看上去安全的黄档房企,却频频出现资金紧张的先兆呢?
因为阳光城用了很多调整指标的“小技巧”——
很多没有计算在“债务”里面的会计科目,事实上,都是改头换面的债务。
比如说,永续债。
众所周知,永续债具有“永远存续”的特性,所以在财报中没有被列为负债,而看作股东权益,是房企降低负债率的重要利器。
早在年,阳光城便使用永续债补充“弹药”——
通过这几年的各种腾挪,截止年末,阳光城的永续债规模依然是40亿。如果扣掉这40亿,阳光城的真实净负债率超过%,直接踩线。
永续债还有一个特殊的利率跳升机制,倘若后期处理不当,会反噬归母利润。
这是阳光城利润率相比同行偏低的原因之一。
又比如说,表外融资。
把表内的负债转移到表外,债务就可以瞬间“隐形”。在“三道红线”之下,是高杠杆房企降负债的不二选择。
一般而言,表外融资体现为联营合营企业融资、“明股实债”等。
阳光城从联营合营企业融资的规模,只要看一个数字就足以说明问题:
有媒体梳理发现,阳光城及其控股子公司合计实际发生担保金额达到.84亿元,占最近一期经审计合并报表归属母公司净资产的.03%。
而“明股实债”也有端倪——
近年来,阳光城的少数股东权益逐年上涨,但少数股东损益却反常地连年下降,到了年末,二者相差的数字,已经达到了令人咋舌的40%。
总之,通过这一系列大腾挪,阳光城的财务指标逐渐美化。
还比如,利息支出资本化。
“利息资本化”是近几年才兴起的“舶来品”概念,简单而言,就是将借款利息的支出确认为一项资产,不计入财务费用。
这个方法,阳光城用得贼溜。从年开始,也就是销售规模大举跃进的时候,其利息资本化的支出骤然上了一个大台阶——
在今年上半年,归属母公司的利润不到20亿元,但实际的利息支出资本化,竟然也达到了33亿元。
这么大一块实际上的负债,统统算进了资产,利润率不被摊薄才怪。
最后,阳光城其实也有类似恒大的,更隐秘的资金来源渠道。
此前在阳光城工作的业内人士透露,阳光城事实上也有财富公司,也涉嫌自融输血的那点事儿,不少员工都买了旗下的理财产品……
好吧。
总而言之,尽管使用了各类财技隐藏负债,但除了表面风光之外,并没有改变公司资金链捉襟见肘的现实。
就算忽略这座冰山隐藏在水面下的庞大部分,我们也能直接从报表上直接看到,年开始,阳光城明面上的负债像滚雪球一般在扩大,目前已经接近亿元,远超公司一整年的营收。
截至年6月末,阳光城共拥有约亿元的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及票据,但现金不足亿元,手中现金已无法覆盖短期债务。
真的没钱了。
除了最前面说过的各种降价促销,暂缓施工,阳光城也已经一改以往在土地市场大肆抢地的姿态,拿地金额骤减——
只不到去年总额的五分之一。
讲真,已经到了这个点了,各地都在高举“房住不炒”的大旗,整个行业都处在不断出清杠杆的洪流当中……
那些在这一年多里,嘴上喊着降负债,但身体却不够诚实的企业,已经开始被现实打脸了——
你们啊,赌错了方向。
以上为正文,来自熊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