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腹泻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纪彦彬姚玲玲厘清三个认识偏差缓解中小企
TUhjnbcbe - 2023/10/17 17:22:00
北京治白癜风专业的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lx_bjzkbdfyy/

文/中国工商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纪彦彬,内蒙古财经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副书记、副院长姚玲玲

导语

中小企业在中国经济腾飞的历史奇迹中功不可没。面对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温等波诡云谲的国际形势,中小企业作为国内市场的主体力量,解决好其融资难问题,对于助力中国经济韧性与激发潜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就业和90%以上的企业数量,对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以及维护稳定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较为突出和紧迫。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也明确指出“要优先解决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甚至融不到资的问题,同时逐步降低融资成本”。因此,厘清新形势下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认识偏差,并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重要举措。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具体表现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由来已久,但在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换的背景下,这一问题表现出了新的特征。

企业融资难与经济下行呈现趋同性

伴随着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一方面企业经营收益水平普遍下降,新投资动力不足,有效融资需求随之减少;另一方面银行风险偏好降低,企业融资难呈现出较强的同向周期性,而小微企业融资困境更为突出。自年三季度以来,伴随着经济下行,各类企业贷款同比增速呈下降趋势,且小微企业下降趋势最为明显。

企业融资呈现结构性差异

从行业差异看,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钢铁、煤炭等过剩行业是“有扶有控”货币信贷政策控制的重点,其上下游产业链中的中小企业融资严重受限,而战略新兴企业在国家支持政策下其融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从企业性质看,国有大中型企业融资相对容易,而民营及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相对突出。

企业融资需求与金融机构供给不匹配

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包括银行信贷(含票据)、非标、股市、债市及民间融资等,而从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情况看,在金融严监管等背景下,这些渠道均受到一定程度阻塞。而且,双方的不匹配不仅存在于资金量供需方面,还存在于金融产品品类方面。

商业银行“资产荒”与“资金荒”存在矛盾

商业银行迫于盈利压力往往强调信贷应“多投放”“早投放”,由于近年来市场有效需求减少,银行盈利和投放压力持续增加,“资产荒”与“资金荒”局面并存,银行贷款投放意愿和压力正在持续加大。当前部分中小企业由于经营不善等原因,难以满足银行信贷投放条件,如果未在充分考虑潜在风险的情况下“盲投”,极有可能导致银行利润无法抵补风险损失,这也导致商业银行存在不敢贷、不能贷、不愿贷的现状。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也有金融体系结构不合理的弊端,还有政府和市场关系处理不畅通等因素。

经济下行导致银行风险偏好下降

近年来,全球经济形势持续下行,国内经济也进入了增速“换档”期、增长动力的“转换攻关”期,以往企业在顺周期时的盲目扩张、管理粗放、过度授信等情形随着经济进入下行期而“潮退显形”,在盈利空间、再投资愿意、用工压力等方面均带来了一定冲击,普遍面临经营困局。出于稳健性经营的考量,在经济下行或实行紧缩性政策时,商业银行风险偏好随之下行,银行信贷将从“低净值型”客户转移到“高净值型”客户,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便首当其冲。

金融供给结构性偏差降低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适配性

一是信贷规模方面,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大量投向了大中型优质客户或政府性项目等,对中小企业形成了挤出效应;二是服务渠道方面,中小企业主要依赖银行机构和民间融资,股市、债市等其他市场对于一般性的中小企业支持极其有限;三是产品期限方面,多数中小企业均有建设厂房、购置设备等扩大再生产而产生中长期融资需求,但金融机构可供中小企业融资的产品不仅品类缺乏,而且期限较短,这就造成企业短贷长用、风险收益失衡,形成明显的金融产品供给的结构性偏差;四是服务区域方面,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存在明显的二元结构,中小银行还不足以满足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五是服务意愿与能力方面,在激励机制与考核机制不完善的背景下,金融机构普遍存在“不愿”“不敢”“不能”服务的情形。

资本性资金不足导致长期资金缺失

我国是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企业发展资金主要来自自我积累和银行信贷,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滞后,资本性资金筹措困难,企业融资存在巨大的“模式错配”。国内企业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杠杆率也大幅提升。高杠杆率意味“过度”融资,资本性资金的获得渠道较窄,单纯依靠负债扩张规模遇到了“融资瓶颈”,中小企业获得的资本性融资更为紧缺。

中小企业自身原因导致融资受阻

总体上看,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缺乏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管理不规范、经营目标不清晰、股东行为无约束、重大决策较随意,以及财务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导致银行对中小企业支持既缺乏信心又缺乏判断依据。个别企业甚至利用现代企业有限责任的政策及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套取银行贷款后,违规转移隐匿资产,这进一步降低了中小企业在金融机构的可信赖程度,使得融资受阻。

政策执行偏差影响中小企业融资

一是政策“一刀切”。“去杠杆”政策在部分地区、部分行业执行不够灵活、存在“一刀切”的问题,从而导致正规金融部门收紧信贷,反而加大了企业资金压力,缺乏抵押资产的民企首当其冲,非正规金融部门在资管新规等影响下也大幅收缩。二是政策落实不到位。近年来,国家出台的支持中小企业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很多,但在实践中存在不应该有的政策偏差,在平等保护产权、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

配套设施不健全难以支持中小企业融资

一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滞后,征信体系的信息难以全面、及时、有效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偿债能力,银行信贷决策和风险管理缺乏有效的信息支撑;二是第三方融资担保机构缺失,无法对银行贷款提供有效担保,反而影响了银行对违约贷款的追偿和核销;三是第三方中介机构的管理不完善,严重影响了市场的公信力。

厘清新形势下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认识偏差

当前,有关中小企业融资难方面的研究很多,但有些认知还存在不统一、不全面、不深入的问题,尤其是以下三个认知偏差亟待厘清。

厘清“融资逻辑”的认识偏差

部分观点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责任全部归结为金融机构,这是有失公允的。金融机构作为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其行为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金融机构的投资行为首先考虑的是安全性,而非盈利性,要为投资者或国有资产负责。金融机构投放资金需要满足“放得出去、收得回来”的前提,即融资发放时就要考虑清楚“融资发放后企业能不能还得上”和“还不了怎么办(有无处置路径)”两个基本逻辑,这是真正影响企业融资难的“任、督”二脉,也是解决“融资难”问题“最后一公里的中梗阻”。只有企业在市场中有生存发展的可能甚至良好的前景,才具备金融机构支持的首要条件。只有金融机构形成的不良资产有通畅的处置通道或政策支持,金融机构才有更大的信心和意愿加大投融资的良性循环。由此可见,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还得靠市场支撑、靠企业本身,只有市场形势和企业发展良性向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才能自然地根本性解决。

厘清“互联网经济与实体企业经营”的认识偏差

中小企业融资难看似与互联网经济没有太多关联,实则关联度非常紧密。信用经济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是基于这种层层的商业信用才形成了围绕核心企业的无数上下游企业,既培育了多层级的商业企业,也承载了中国大多数的就业岗位,这是中小企业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奇迹的基础。近年来,互联网经济的迅速发展,打破经济中各个层级的信用链,将过去传统的层层信用环境改变为单一信用结构,确实节省了中间环节费用,降低了终端成本,但其更深远的影响是:打破了市场经济的信用链,影响着过去围绕核心企业赖以生存的无数个上下游企业,无利可赚,存量企业生存困难、新生企业不敢介入;抹杀了许多企业再投资的意愿,产品更新迭代加快、产品易被替代,环节利润低、投资风险大;全国资源仅向少数核心企业聚集。

互联网经济短期内影响的是实体企业的经营,而从长远看将会影响大量企业的生存,牵连影响到大量人员失业或无所适从,进而甚至可能影响社会的稳定。互联网经济发展是社会前进的方向,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可以通过一些管理手段控制结构、调整成本或调节节奏(比如美国、日本等),让其与中国的经济下行压力节奏、与中国传统产业的更新迭代节奏、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节奏相匹配起来,更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健康成长,更有利于发挥中国经济的韧劲、潜力及回旋余地。

厘清“单一归因”的认知偏差

提到中小企业融资难,有观点将此简单归因为银行不支持、不作为。事实上,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复杂、多元的问题,既有宏观经济因素,也有微观运行问题;既有总量因素,更有结构性矛盾;既有长期和共性因素,又有阶段性和个体特征,需作全面分析、综合研判。只有清楚知道难在哪里,才能精准施策。如从企业自身来看,中小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的末端,抗风险能力较弱,部分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财务管理不够规范,风险成本偏高。从融资渠道来看,近年来各种P2P网贷、小贷等金融业态野蛮生长,加剧了期限错配和金融风险滋生。此外,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需要强化顶层设计,形成市场、企业、金融机构、政府等“多家抬”合力。如由政府承担“社会信贷救助成本”,建立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实施财税优惠政策等。可喜的是,当前在多方努力下,上述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改革红利正在不断释放。

新形势下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政策建议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事关经济转型升级和民生就业大局,是一项长期性、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在新形势下,要牢牢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根本宗旨,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按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坚持市场化发展和政策引导有机结合,发挥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业主体、社会中介、政策制度体系等综合合力,持续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保障。

强化顶层设计,营造良好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营企业座谈会上讲:“一些民营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有的民营企业家形容为遇到了三座大山,即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只有从顶层设计上做好引导,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实际困难,落实国家“减税降费”等系列普惠政策,积极探索对互联网经济采取一些管理手段控制结构、调整成本或调节节奏,搭建更多、更充分的市场信息平台,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缓解市场带来下行的压力、避免额外的“雪上加霜”,更加有利于发挥中国经济的韧劲、潜力及回旋余地,有利于使得中小企业的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创造活力充分迸发,更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培育出一批批优秀的中小企业,进而增强金融机构对市场的信心,增强对支持中小企业的信心。

回归金融本源,提高服务能力

一是完善银行机构差异化、多层次的机构体系建设。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继续坚定不移支持政策性银行、大型商业银行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引导其利用全国网点众多、覆盖面广、功能齐全的优势,全面强化普惠金融机构的设置,将金融服务能力充分辐射到广大中小企业群体,维持银行信贷供给的稳定性。适当增加中小银行的数量,大力发展民营银行、社区银行,推动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等中小银行业务回归本源,服务好实体经济。适当放开部分经营管理水平较好的城商行增设异地机构,增强银行金融供给的保障能力。

二是提高银行服务中小企业的便利性和适配性。从产品品种、期限、流程、模式、授权、配额等方面入手,强化银行产品、期限的适配,制定符合中小企业各类需求的期次产品,提高银行服务能力。积极推进流程、模式、授权体系改造,简化流程、优化授权、提高效率,全面升级融资产品运行体系,提升服务中小企业融资的效率和效果。

三是完善机制,鼓励和引导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积极性。加强货币政策的传导对中小型银行支持力度,如定向降准释放规模、专项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等。制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的专项考核办法,实施业绩考核挂钩。出台小微企业尽职免责办法,解决银行“不愿为”“不敢为”的顾虑,破解惜贷、慎贷难题。

四是加强银行服务能力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适应和应用新技能、新手段的能力,如通过网络征信或大数据等方式获取更精准的中小企业社交、消费、交易、信用等数据信息,改进风控模式,创新“供应链金融”等,建立符合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新模式。

补足市场短板,强化直接融资

一是积极推进资本市场改革,缓解企业融资面临的模式、期限错配。推动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协调发展,降低企业杠杆率,缓解企业融资的失衡问题。

二是持续推进交易所市场(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场外市场(新三板)及区域股权交易中心的立体化、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和转板机制,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工具,增强区域性股权市场活力,不断提高直接融资占比,更好满足科创企业、初创期企业的差异化融资需求,缓解企业融资的模式错配。以科创板带动整个资本市场改革、培育更多科技创新企业、助力经济转型升级。

三是积极探索更为灵活的股权投资与交易平台,积极引导风投、创投、天使基金以及股权投资基金等方式,充分运用资本市场功能来满足中小企业资本性需求,比如通过对新三板市场的规则细化,使得中小企业的股权有可能像进入美国纳斯达克的OTCBB市场或粉单市场那样进入新三板市场交易并募入资本性资金;又如,可以通过地方性股权市场的规则细化,满足中小企业股权融资的需求。

四是积极推进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帮助中小企业发债的信用增级方式,更好解决企业长期债务融资需求,缓解企业融资的期限错配。

五是扩大股权交易市场的资金源,有序打破刚性兑付,理顺金融产品的风险收益关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在资金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缓解企业融资的风险收益错配。积极引导建立保险资金进入股权投资范围的路径,探索通过同业拆借、质押回购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券商的资金支持,稳步扩大各类机构投资者的队伍,拓展保险资金、养老基金、企业年金等长期资金入市的渠道,并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

练好企业内功,恢复市场信心

中小企业要按照习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要求,积极践行、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一是加强中小企业负责人的素质提升。要加强自我学习、自我提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企业家精神,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讲正气、走正道,聚精会神办企业、遵纪守法搞经营。二是建立完善企业公司治理机制,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制度,规范企业的经营、决策行为,完善对企业内部的人、财、物的全面管理。三是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企业制度,尤其是财务制度,完善财务核算机制,提高财务运行的质量,提升企业财务的透明度。四是树立信用意识,建立诚实守信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树立市场信誉口碑。五是建立银企间的主动沟通机制,广泛了解金融机构的融资服务偏好和金融服务内容,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金融服务产品,积极开展诚信合作。

强化政策执行,推动普惠落地

一是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营造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争取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财政补贴、行业监管、减税降费、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的更多支持。二是加强政策落实的跟踪督导,确保国家各项普惠政策及时到位,改善中小企业的经营困难。三是加强政策执行的纠偏监督,确保各类政策符合制定的初衷、符合中小企业发展的方向。四是加强社会调查研究,增强各类政策出台的精准度。

完善基础设施,健全信用体系

一是健全支持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相关法律制度,保障相关政策的延续性和可执行性,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良好的法律制度环境。二是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通过网络征信或大数据采集等手段,一方面对中小企业的客户、账户、交易、行为、偏好等基础信息进行收集和采集,并建立数据库;另一方面探索建立结合客户的人行征信、税务、工商、司法、海关等各种公共数据信息平台,实施交叉验证,从而有效提高数据信息的可信度和使用质量,为金融机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三是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引导中小企业培养信用意识,坚决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维护地区良好的信用生态环境。四是积极探索建立中小企业第三方担保机制,探索保险+融资的模式,推进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再担保体系、风险补偿机制建设。五是建立第三方中介机构的管理和惩戒机制,提高第三方信息的真实、可靠度,建立“黑名单”,让恶意串通欺骗金融机构等不良行为受到严厉惩戒。六是积极完善担保法律制度,提高担保行为的可执行性。

化解不良资产,提供动力源泉

清淤疏堵、帮助金融机构打好化解不良资产处置攻坚战,为金融反哺实体经济提供动力源泉。一是逐渐完善顶层设计,打造更加活跃的处置市场。各类有资质的资产管理公司应主动作为,加大力度,回归主业,将业务发展重心重新定位到不良资产经营上。同时要进一步打破不良资产一级市场垄断机制,放开地方政府批准的资产管理公司跨区经营的限制,鼓励民营资本更多参与到不良资产处置市场,更为有效实现不良资产处置链条上“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三方的生态平衡,建立更加有效、公平的不良资产处置市场。二是积极探索更多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灵活应用现金清收、债务重组、兼并收购、打包处置、贷款核销等多种手段,因地制宜化解企业不良资产。三是加强法律清收力度,推动金融法治环境建设。地方政府和司法部门要改变观念、提高政治站位、树立大局意识,正确认识帮助金融机构化解不良资产就是帮助地区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积极主动作为,从源头上增强依法清收的执行效果。要积极推动相关法律制度出台,推动法院在现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出台有关不良贷款清收的司法解释,对相关新规定出台实施细则和具体规定,解决法律规定的滞后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

本文刊发于《清华金融评论》年10月刊,年10月5日出刊,原文标题为:新形势下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思考。本文编辑:王晔君

1
查看完整版本: 纪彦彬姚玲玲厘清三个认识偏差缓解中小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