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所谓“风险防范意识”,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面对各种债务风险隐患本能存在的一种安全防范基础认识,比如,企业为有效防范风险所作出的准备、防御以及为减少债务风险损失所制定的策略和提出建议、建言等。我国国有企业发展历史悠久,在管理方式上有着自己成功的经验,将管理方式上的成功经验用于债务风险防范,同样也可以收到非常好的效益。
一是明确风险责任,比如通过制定“融资管理工作方案”“防范化解风险工作方案”等策略措施,明确债务管理工作的年度总体目标,细化年度化解任务,将风险防范职责落实到具体单位和责任人头上,一旦需要追责,可以对号入座,防止单位或责任人寻找借口逃避责任;
二是控制风险增量,重点是做好对风险源头的管控,比如严格预算约束管理、严格投资项目审核、严禁以新增隐性债务方式上新项目等,通过严格遏制债务增量把债务余额控制在核定的限额内;
三是消减风险存量,首先是清理隐性债务的存量,然后通过分年化解、实施动态监测、加强收入征管、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多渠道筹措偿债资金等方式大力消减存量债务,减轻风险压力,减少风险积累;
四是转变管理观念,重点是摒弃落后的债务风险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调动全体员工参与风险防范的积极性,提高风险防范的全员性,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良好的债务风险防范氛围,力争防患于未然。
第二,优化调整债务结构。所谓“债务结构”,即“企业债务的构成和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企业债务有多种不同的结构方式,常见的如企业的债务期限结构、债务工具结构、债务布置结构、债务优先结构等。
由于国有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在融资难度上、融资成本上都比较低,都有着一定的优势,因此,国有企业债务结构相对也会比较复杂一些。
那么国有企业如何才能通过对债务结构的优化调整使之背负的债务风险被有效降低呢?
一是要维护好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关系,银行等金融机构既是国有企业债务融资的大户,同时又是国有重要的合作伙伴,因此,国有企业要优化调整债务结构,就必须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保持密切友好的关系,这样有助于国有企业在适当的时机适当地调整负债比例或减轻债务费用或征得谅解延缓支付到期债务,进而降低债务风险发生的几率;
二是要创新债务融资渠道,十八大之后,我国资本市场一直处在良好的发展态势,这为国有企业创新债务融资渠道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创新债务融资渠道,国有企业不仅可以扩大资金的来源,还可以在不同的资金来源中“货比三家”优中选优降低融资成本,更主要的是,通过创新债务融资渠道,国有企业还可以摆脱因对某一银行或某个金融机构的过度依赖而被对方所掣肘,因此,也有效地促进了企业债务风险的降低。
第三,加强预算约束作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出自于《礼记·中庸》,意思是:做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事前没有准备就会失败。就企业经营活动而言,预算是一项做在前面的工作,是一种事先的科学预测和基础准备,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情况如何会对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等各项比率指标产生直接影响。
比如,当预算发生变化但是却没能及时告知管理层时,就很容易引起决策偏差,甚至是决策失误,并由此引发债务风险。
所以,国有企业要加强债务风险防范,有效发挥预算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对资金使用、对债务结构等的约束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一是促进债务管理与预算管理的对接,比如在资金需求申报环节,要加强与规划部门的沟通,要围绕企业总体发展规划和项目建设需求综合制定资金使用计划,要准确匹配好投资回收期限与融资期限之间关系,以减少投融资错配现象的发生;
二是促进债务管理与项目建设的对接,比如对有新增债券使用需求的项目要实行项目库管理,规范项目的收集储备、分类筛选、汇总申报、更新调整和预算编制等工作,以促进债券发行后资金的及时支出使用;
三是促进债务资金与预算资金的对接,要优先向可以形成资产的领域投资,以保证投资的有效性;
四是形成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制度,比如,定期向董事会、监事会、股东代表大会等机构报告预算计划的实施和执行情况,对无正当理由超预算计划的资金使用要立即叫停,以防止债务风险的扩大化。
第四,加强融资成本管理。所谓“融资成本”,指的是资金所有权与资金使用权相分离后出现的产物,就其本质而言,其实就是“资金使用者支付给资金所有者的报酬”。
以企业债务融资为例,这种融资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资本市场上的交易行为,既然是交易行为就必然会有交易费用的产生,换言之就是:资金使用者要获得对资金的使用权就必须向资金所有者支付相应的使用费用。
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融资成本,实质上是企业的将融资费用和资金使用费都包括进去了,这是因为,如果管理不善,这两种费用都会给企业带来债务风险。
那么国有企业如何才能加强对融资成本的管理呢?国有企业有别于其他企业的长处是规矩多、制度多、章法多,这可能会增加企业的内耗,但若是单纯从加强融资成本管理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优势,在加强融资成本管理方面有较好的利用价值。
一是可以利用善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