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过互联网提高了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减缓贫困
在互联网背景下金融机构能够在可负担的成本下为更多的低收入长尾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它提高了低收入人群的信贷,保险,保险和其他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直接增加了贫困群体的收入,并减少了由资本引起的贫困。其直接的传导途径包括:信贷渠道、储蓄渠道和保险渠道。
1.信贷渠道金融具有“嫌贫爱富”的特性,面对收入低、信用信息获取难、没有相应资产抵押的农村居民,通常设置过高门槛将其排除在金融服务范围之外。我国农村地区自然环境差,大多居住在偏远的山区地带,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很好的突破地域环境限制,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线上金融服务实现了广泛覆盖,弥补了农村地区甚至深度贫困地区金融服务的缺口。
通过大数据能够快速、高效的对客户的信用信息分析,以此来制定适合客户自身情况的信贷服务,避免因为信用造成的金融风险,同时也满足人们对资金的需求,从而减少因为资金不足造成的贫困。农村居民通过金融机构获取的信贷资金,可以购买农业设备、厂房及生产原材料等,通过扩大产业规模,机械设备更新,可以实现更多的受益,提高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以此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同时,通过信贷资金,农村居民可以实现长期的对个人和家庭人员的教育投资。贫困家庭在温饱都成问题的情况下是无法注重教育水平的提高,而个人的教育水平低是很难在如今的信息化社会里获取更多就业机会。因此,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实现农村居民对信贷资金的需求,直接贴补生活中的资金所需。
2.储蓄渠道
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使低收入者参与到金融活动中,通过网络平台将手中闲置的资金购买金融理财产品,获取一定的理财受益,减缓贫困。相应的储蓄服务,不仅可以使低收入者闲置的资金获得额外利息收益,实现保本增值,还可以将闲置的资金暂时储存起来,以便应对未来一些不确定风险的开支。农村居民更多的是以农业收入为主,而农产品易受自然环境的破坏,收成周期长,所以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往往面临着许多不确定性。其中,因病致贫的案例在实际的生活中很常见,一场大病往往使不富裕的家庭走向更加贫穷的地步。
所以,低收入者通过储蓄业务,购买相应的理财产品,实现平滑消费来应对未来因收入波动及其它大额开支带来的风险。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能够为资金短缺的低收入者提供信贷支持,助力资金很好的应用到农业生产中,进而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解决贫困问题。
3.保险渠道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的互联网保险业务,不仅具有广覆盖性、易得性,还创新出了很多适合不同群体的险种。低收入者通过购买相应的保险,提高了因生活中许多不确定性导致的贫穷。保险保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还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信心。
低收入者通过购买人身险,提高了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抵御能力,给生活提供了份保障。通过购买农业险、财产险,可以提高农民面对因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涝、干旱等带来的农作物损失造成的贫穷的抵御能力,防止因灾致贫。此外,针对小微企业资金短缺,营运资金得不到保障等问题,互联网保险机构也推出了相应的保险险种,不仅解决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还保障了小微企业生产营运的可持续。
(二)通过数字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减缓贫困
在金融扶贫的模式下,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等数字科技,能够实现扶贫的精准化。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发表的《中国金融技术与数字式普惠金融发展报告(年)》指出,年至年,中国的互联网数字普惠金融实践将会逐渐变得越来越丰富,新的金融服务和新产品将会继续覆盖到农业、乡村和广大农民,精准扶贫、小微企业融资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等领域。可以看出,数字普惠金融已经成为未来推进金融扶贫工作的主要手段,在我国推进农村精准扶贫开发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数字技术可以对金融、电商、物流等资源进行整合,解决贫困地区因资源、渠道不通导致的贫困问题。依托互联网金融、电商平台,农民和农村地区的小微企业可以得到相应的资金支持,并将其产品通过线上进行销售,扩展销售渠道的同时,也助力当地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产业脱贫。例如,来自云南大理的“云南小花”通过网络直播平台,据相关报道,她在一周的时间内帮助农民卖掉滞销10多吨的云南昭通丑苹果,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不仅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而且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助力精准扶贫。
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减缓农村贫困的间接机制(一)收入增长效应
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以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提高居民储蓄的积极性,从而实现生产可用资本的增加,对于生产规模和农业设备的扩充及升级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农村地区的生产力水平上去了,就能够更好的实现农村居民的增收效果。
数字普惠金融的出现和发展不仅大大减少了对金融排斥的影响和力度,还大大降低了对融资成本和对融资约束,为农村地区营造了良好的金融投资环境,提高了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可能性,投资资本的增加实现了农村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的快速增长通过"涓滴效应"来实现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升。
同时,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也实现了对于金融服务门槛相对较低的农业企业融资机会。获得资金后,农业企业可以扩大生产规模,升级产业设备,使农村产业得到发展。企业的良好发展可以给当地的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来帮助他们提高收入水平,实现贫困的减缓。最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以为我国农村贫困家庭的儿童和子女提供帮扶助学贷款等金融产品,来提高我国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通过对知识和相关培训的深入学习,提高了我国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本,实现因学致贫的问题得到解决,提高了我国农村居民的未来收入水平。通过知识和相关培训的学习,提高了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本,实现了因学致贫的问题解决,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未来收入水平。
(二)医疗均等化效应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在农村地区很普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物价水平和医疗成本也在不断的提高,对于农村低收入的群体来讲,一场疾病所要支付的费用完全无法承担的起。再加上农村医疗基础设施简陋、医疗水平有限,病重人员压根无法得到很好的救治,去大城市医疗水平高的地区看病,却又因为高昂的医疗费用而望而止步。农村居民健康得不到保障,生活水平便得不到保障。Das等指出过高的医疗费用将会进一步降低贫困群体的经济水平,对其医疗服务水平的改善也将会增加难度。
马志雄等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对于患病的农村居民,其贫困程度越严重,对于资金获取的约束也越大,陷入“因病致贫—因贫返贫”的恶性循环概率将会增加。Hossain通过对孟加拉国贫困地区的研究发现,导致偏远地区居民长期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当地医疗服务水平有限,居民健康得不到保障。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促使农村医疗均等化来减缓农村贫困。所谓农村医疗均等化是指增加农村的医疗相关资源。在现有的农村医疗保险中主要以新农合为主,虽然新农合可以对农村居民的医疗费用进行部分报销,但面对大病、慢性疾病等就显得有所不到位。
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对现有的医疗保险进行完善,提供更多的保险险种,对于大病、慢性疾病等能够很好的降低贫困人群的自费比例,通过提高农村医疗保险的覆盖度和精准度,让贫困群体都能均等的享受到医疗服务。其次,数字普惠金融可以使更多的资金流向农村医疗领域,助力农村医疗水平的建设,实现农村医疗资源均等化。最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以创新更多适合农村地区的金融产品,降低融资门槛,减轻患病家庭的资金压力,推动医疗均等化的发展。
在本文中,从理论层面系统的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村贫困减缓的直接和间接作用机制。依托于互联网科技技术,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实现农村居民对于相关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在信贷渠道上,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满足农村居民对信贷资金的需求,直接贴补生活中的资金所需,从而减少因为资金不足造成的贫困;
在储蓄渠道上,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促使农村居民能够将闲置的资金储存起来,以便应对未来一些不确定风险的开支,还能够让农村居民参与到相应的理财投资,实现平滑消费来应对未来因收入波动及其它大额开支带来的风险;在保险渠道上,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创新出很多适合不同群体的险种,农村居民通过购买相应的保险,提高了因生活中许多不确定性导致的贫穷。
在数字科技的助力下,数字普惠金融能够使相关资源进行整合,对贫困地区因资源、渠道不通等导致的贫困问题进行精准化脱贫。数字普惠金融可以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从而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间接的减缓贫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以实现农村医疗资金的投入,提高农村医疗均等化水平,避免疾病引起的贫困现象,间接实现农村贫困的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