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公布了5月份的重要数据,其中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79万亿,比去年同期多了亿元,反弹势头挺猛。如果我们按照通常的逻辑来理解,社融回升象征着社会资金需求增加,社会资金需求增加象征着企业生产能力复苏,企业复苏则象征着经济开始回升。正是基于这层逻辑,各类媒体对5月份的数据又是一顿鼓吹,但5月份的数据含金量真这么十足吗?
社会融资规模对比政府债首先,我们仔细看一下5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结构,虽然是增加了亿,但这里面有一半是政府债,也就是说主要是政府扛着资金需求的大旗在前进,社会资金层面增量并不多。而且5月份的社融增加也是因为4月份太差了,不少需求释放在了5月份,属于需求的滞后补充。因此,我认为5月份的社融增加的确是个利好,也象征着经济预期一定程度的回升,但这个数据水分还是有点儿大,是好消息,但没有想象的那么好,不易过度乐观。
第二,下图是5月份的新增人民币贷款构成,总增加额是1.89万亿,同比多增加了亿元。乍一看数据表现不错,但新增人民币贷款里面短期贷款增加了亿元,票据融资增加了亿元,他俩合计增加了亿元,占到了新增贷款的一半以上。短贷增加意义不大,甚至是反向意义,短期贷款多说明资金周转紧张,所以才会去搞短贷。而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加了亿,比去年同期少增了近亿,居民中长期贷款新增亿,去年数据是亿,比去年同期少增了近亿。中长期贷款象征着企业的真实的经营意愿,如果企业们肯借中长期资金了,那才证明它的生产意愿提升了。因此,现在中长期贷款疲软说明经济预期还是偏弱。
5月份新增贷款构成第三,我们看下图,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速达到11.1%,增速比去年同期高出2.8个百分点,环比增速也高出0.6个百分点。但M1同比增速仅为4.6%,比去年同期下降1.5个百分点,环比数据也是下降的。这证明什么呢?这证明货币政策面的宽松力度已经开足马力了,货币供应量是充足的,但社会资金面的消化能力不够。这就好比说你一顿只能吃一碗米饭,现在突然给了你3碗米饭,饭是多了,但你还是只能吃下一碗米饭,剩余两碗米饭只能干瞪眼。现在的货币供应面和需求面就存在这个矛盾,所以现在很多资金依旧在银行体系内躺平,压根儿出不去。
广义、狭义货币供应量走阔综合来看,5月份金融数据的确有所改善,但含金量一般。不能仅仅看到数据改善就用简单的逻辑去推导经济形势,这样就大错特错了,我们需要透视数据背后的深层次内容。现在主要是政府在大力融资,扛着大旗往前走,但目前跟上队伍的选手们并不多,观望情绪浓厚。不过,这反而可能催生一个行业的机会,那就是基建,正是因为社会面难以拉动,拽了好几个月也没往前走几步儿,而基建是高层可以完全自主控制的,因此基建很可能成为今年经济的重要拉手。所以,未来我们将对这个板块做适当的中短期布局。
本文为郭占元原创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只作为知识分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