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温彬王静文
12月官方制造业PMI为47.0%,较上月回落1.0个百分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41.6%,较上月回落5.1个百分点;综合PMI产出指数为42.6%,较上月回落4.5个百分点。三项指标均为年内最低水平。
一、服务业:景气度大幅下降
12月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39.4%,较上月回落5.7个百分点,降至年内最低水平。
服务业收缩程度加深,应同防控放开后的疫情蔓延密不可分。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在疫情防控政策优化之后,短期内感染人数迅速冲高,居民生活半径被动收窄,服务业市场活跃度明显降低。
12月份,调查的服务业企业中反映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企业比重升至61.3%,高于上月10.0个百分点。零售、道路运输、住宿、餐饮、居民服务等接触性聚集性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低于35.0%,行业业务总量明显回落。
不过,航空运输业商务活动指数升至60.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电信广播电视及卫星传输服务、互联网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货币金融服务、保险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继续位于景气区间。下一阶段,随着疫情冲顶,其对经济运行的物理阻隔将会明显减弱,预计经济社会运行将逐渐趋于正常。
二、建筑业:景气度有所下降
12月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4%,低于上月1.0个百分点,扩张速度有所放缓。
从高频数据看,12月石油沥青装置开工率由上月的40.7%回落至30.8%,为下半年以来最低水平,显示基建投资增速有放缓迹象,应与北方天气变冷以及疫情感染扩大有关。12月建筑业从业人员指数回落1.4个百分点至45.7%,表明建筑业到岗率同样受到疫情影响。不过,12月建筑业新订单指数较上月回升1.9个百分点至48.8%,显示重大项目建设对于建筑业尤其是土木工程建筑业仍在继续产生推动。
12月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同比下降25.1%,降幅较上月的-24.8%继续扩大。居民预期尚未明显改善以及疫情影响加剧,导致房地产交易量仍然偏弱。不过,12月25日之后30大中城市的成交量明显提升,显示部分城市商品房交易有回暖迹象。
三、制造业:景气度创年内新低
12月制造业PMI回落1.0个百分点至47.0%,低于4月的47.4%,创年内新低。
五大分类指数四降一升。其中生产指数为44.6%(较上月-3.2%),新订单指数为43.9%(较上月-2.5%),从业人员指数为44.8%(较上月-2.6%),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40.1%(较上月-6.6%)。但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7.1%(较上月+0.4%)。
从供给端看,生产指数回落3.2个百分点至44.6%,采购量指数下降2.2个百分点至44.9%,均出现明显回落。高频数据显示,12月高炉、主要钢厂、汽车轮胎半钢胎开工率均较上月回落,应同疫情蔓延导致到岗率下降、生产受限有关。
从需求端看,新订单指数大幅回落2.5个百分点至43.9%,仅高于4月,为年内次低水平,反映出12月需求端继续走弱。新出口订单回落2.5个百分点至44.2%,反映出外需也在同步放缓,幅度与内需大致相当。
此外,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下降6.6个百分点至40.1%,下降幅度在五大分类指数中最大,主要由于疫情对人员到岗、物流配送产生较大冲击。部分调查企业反映受疫情影响,物流运输人力不足,配送时间有所延长。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12月原材料库存指数上升了0.4个百分点至47.1%,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补库存迹象。其原因,应同疫情防控政策优化之后,企业对复苏前景趋于乐观,从而加大了原材料补库存力度。
四、价格:两大指数均有回升
12月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为51.6%,高于上月0.9个百分点,制造业原材料采购价格总体水平有所上涨;出厂价格指数为49.0%,高于上月1.6个百分点,产品出厂价格总体水平仍在下降,但降幅有所收窄。
12月以来,全球经济降温叠加美元指数回落,CRB指数呈窄幅震荡之势,其中原油价格较上月回落,但铁矿石价格开始回升。国内在疫情防控政策放开之后,市场开始交易复苏预期,国内定价商品价格有所上升,如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行业两个价格指数均位于55.0%以上高位,价格涨势明显。
商务部统计的周度生产资料价格指数12月环比下降0.3%,预计12月PPI或将环比小幅回落,不过由于去年同期基数偏低,预计同比降幅为-0.2%左右,较上月的-1.3%明显收窄。
五、政策:稳增长成第一要务
12月制造业动能指标(制造业新订单-产成品库存)为-2.7,低于上月的-1.7,但好于4月的-7.7。随着经济进入恢复性复苏阶段,预计增长动能有望蓄积。
12月中旬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经济工作要“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预计稳增长将成为明年的第一要务,相关工作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是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目前新冠病毒感染已经降为“乙类乙管”,工作重点由防控感染转变为医疗救治,预计对经济运行的物理阻隔将会明显减弱。在疫情冲顶之后,经济社会运行将逐渐趋于正常。近期北京、郑州、西安等城市的地铁客运量已经明显回升,显示疫情达峰时间快于预期,对经济运行的冲击预计也将短于预期。
二是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年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预计赤字率和新增专项债规模都有可能提升;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预计央行将会通过适时适度降准降息等方式,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适度提升杠杆率。
三是将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作为首要工作。年预期转弱压力进一步凸显,所以会议要求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对居民部门,要“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民营企业,强调“两个毫不动摇”和“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要求“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以及“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对外资企业,要“加大知识产权和外商投资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以及以开放倒逼改革。
四是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年会议提出要“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投资成为年稳增长基石。但年会议则更为注重消费。这一方面出于“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考虑,另一方面则由于消费具有修复和反弹基础,也是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的关键。
总体来看,12月极有可能成为本轮经济周期低点。随着疫情高峰逐渐度过,人口流动将趋于恢复。叠加元旦和春节因素,预计明年1月起经济有望进入复苏通道。
本文源自:券商研报精选
作者:民银研究温彬王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