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经济学思考:“马克思经济周期”的理论主要有哪些?总的来说,对于经济危机,马克思指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必然会发生的,并且还会表现为存在周期性的特征。
一、逆周期调控的重点——逆周期财政调控
(一)逆周期经济调控政策的内涵
市场经济存在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特点,经济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复苏、繁荣、衰退、萧条。逆周期经济调节,就是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手段,在经济繁荣和经济低迷时对冲风险,平抑经济波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我国的经济周期波动越发符合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波动特点。
在逆周期经济政策中,通过增加或减少政府支出和税收是重要的政策手段。财政支出和税收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社会总需求,对于宏观调控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因此,二者一直是我国平抑经济波动时的主要手段,“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这一定位思路也逐渐清晰。
对于我国而言,逆周期调节主要依靠精准的政策调控,从总量和结构层面对经济运行趋势进行引导,主要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手段,调节市场上的需求和供给,进而影响市场环境,这种方式构成了我国逆周期调节的基本框架。
(二)逆周期调控的形式
1.财政政策在经济上行时,为避免经济出现过度繁荣的情况,要对财政政策进行收紧,增加储蓄,减少支出;在经济下行时,要对财政政策做出宽松的调整,减少储蓄,增加支出,促进经济增长,这种与经济波动方向相反的财政调节方式就是逆周期财政政策。
由于不同财政政策对于经济的调节方式不同,因此,财政政策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另一种是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主要具有两个特点:
第一,通过税收调节实现自动稳定。当经济下行时,人们的实际收入会减少,收入的减少会使得税收同时减少。由于税收制度是累进的,收入的减少会小于税收的减少,这就延缓了人们消费能力的降低,在某种程度上对经济下行起到抑制作用。在经济上行时,人们的收入增加,税收也会增加。同理,当税收的增加大于收入的增加时,会延缓消费需求的扩张,抑制经济过热;
第二,政府支出也存在自动稳定性。在经济下行时,人们手中的收入减少,为了保证生活需求,政府会花费大量的储蓄进行福利保障,这使得政府支出自动增加。在经济上行时,政府无需花费大量储蓄保障福利,因而,政府支出自动减少。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虽然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当面临经济形势出现大幅的波动时,仅仅依靠自动调节无异于杯水车薪,难以起到有效的调控作用,这时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更为有用。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顾名思义,就是根据当前经济形势,采取合适的政策手段进行主动调节。当经济下行时,政府应该扩大支出,减少税收。扩大支出,主要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福利保障等方面,能够直接的增加就业岗位,直接增加可支配收入;
减少税收,可以间接延缓收入下降速度,增加消费需求。通过扩大支出和减少税收的政策组合,以直接和间接的方式,有效提升社会消费能力,消化过剩的供给。反之,当经济上行,为防止经济过热,应该减少支出,增加税收,直接和间接的减少居民可支配收入,降低消费能力,使需求和供给相匹配。
2.货币政策为防止经济体系空心化,通过政策手段有效抑制资金从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的过度流动;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引导产业升级。鼓励促进金融机构,降低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金融及其他政策针对企业发展需求,出台科学、精确的优惠政策,促进实体经济发展。预防灰犀牛和黑天鹅事件的发生,严防系统性金融风险。拉动内需,通过内外双循环,提升经济增长动力。
(二)逆周期财政政策的双重效应
在肯定逆周期政策对社会经济的作用时,一大批的专家指出逆周期财政政策具有双重效应。
1.逆周期财政政策的积极作用在于:就我国而言,在几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中,带来了一定的财政盈余,将盈余的财政收入储存可以在经济下行时,增加支出抵御经济波动。二〇二〇年恰逢百年不遇的新冠疫情,经济受到疫情严重影响。
此时,财政盈余的储蓄就可以用于调节经济波动,增加政府支出,抑制经济低迷。比如,我国新冠疫情治疗由政府买单,全民免费接种新冠疫苗,疫情期间签署多个多边合作协议提振经济,这都是逆周期财政政策的积极作用。
2.逆周期财政政策的消极作用在于:当前宏观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不确定性,变数过多因而稳定预期是当前宏观调控中最重要的目标。市场经济内部本来就存在不确定性,加之目前内外部出现的宏观经济风险,不确定性因素因而得到叠加,溢出了市场。
宏观经济风险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由于供求关系的失衡导致了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大,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提供不足导致需求外流;其次,金融风险、地方债务风险和房地产风险相互交织、叠加,风险的行业界限不再分明。
此外,高杠杆和高成本问题突显。现阶段成本提高是正常现象,问题在于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却未相对应地提升,无法抵消高昂的成本。无论是政府部门、企业部门还是家庭部门,其杠杆率都已经很高了,不能通过拆其中一部门东墙补另一部门西墙的方式来转移杠杆。
二、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
(一)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对虚拟资本的分析
生产存在着社会化的特征,而生产资料存在着私有化特征,这对基本矛盾最终的运动结果则是生产过剩,这种过剩体现为相对过剩。
正因为这种相对过剩,才导致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随着金融业的发展,本来应该存在于实体经济当中的经济危机,逐渐地表现为金融危机,该表象的源头仍然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的本质致使剩余价值存在着过剩的生产,是实体资本被虚拟资本不断占有的表现。对于金融危机,除了过剩的剩余价值这个本源外,直接的导火线便是信用问题。
对于信用,马克思强调:就虚拟资本的运行方式而言,它是以信用偿还为基础的,该社会的存在的借贷关系,必须建立在信用保证基础之上,它的衡量应该由社会所蕴含的实际价值量以及偿还能力所决定。金融业的发展,使得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背而行,二者之间发展脱节,金融业的动荡必然会触动实体资本,产生经济动荡,而实体上的过剩决定了虚拟资本的杠杆。
(二)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的时代价值
马克思在分析商品经济的最小单位—商品时就已指出:经济周期波动的“一般可能性在资本形态变化过程本身就已存在;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周期波动可能性就包含在买卖分离中;
货币在两个不同时刻分别起价值尺度和价值实现的作用,周期波动可能性就包含在这两个时刻的分离中。”针对社会主义国家是否存在经济周期波动的问题,有学者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进行了系统性的比较研究。
研究发现,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也存在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问题,但是这种经济周期波动的实质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是其社会存在基本矛盾,这种矛盾是资本家对无产阶级的压迫,由此导致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过剩,而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这样的矛盾。
在过去几十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中,中国所取得成绩举世瞩目。改革开放将中国经济带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同时也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于如今的中国经济,合理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手段进行调节和干预是理所应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