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电动车公社的社长。
“用小米模式打造中国的特斯拉!”
“要站在未来看未来!”
“造车这件事,如果不是自建工厂的话,我觉得20亿人民币足够了!”
这些“狠话”,均出自沈海寅之口。
这个曾经担任副总的男人,坚定的目光中似乎带着一丝狡黠。顶着光环的他,在年创立了奇点汽车,这一时间甚至比零跑和哪吒都要早。
在他的感染下,有不少人都认为:奇点汽车就是中国的特斯拉。
但直到今年7月,沉寂许久的奇点汽车接连爆出被员工申请劳动仲裁、被中汽协诉讼、被供应商申请破产重组等一系列大新闻——
所有消息,都在指向一个确定的结论:奇点汽车,就要凉了!
不过自信的沈海寅却并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奇点还有生机。只要新一笔融资到账,工资什么的完全不是问题!
于是,奇点汽车面对被拖欠工资许久的员工,搞出了一则“短信维稳”、“分期支付”的奇葩手段。这画饼能力,可谓是比大洋彼岸的贾老板还强。
但奇点汽车的败局,却似乎从一开始就命中注定。
这家曾经风光无限的车企,也成了互联网造车的经典反面案例。
01.“互联网造车之光”?
奇点汽车是沈海寅的第四次创业,在投身汽车行业之前,沈海寅已经在互联网行业摸爬滚打了许久,互联网思维已经在他身上打上了很深的烙印。
用他自己的话说,奇点汽车的诞生,是“用一次创业,向我人生中最重要,对我影响最大的两个人,亦师亦兄的周鸿祎和雷军致敬!向软件的免费模式和硬件的小米模式致敬!”
话都说到这份上,沈海寅对奇点汽车的发展规划已经很清晰了——用互联网重新赋能传统汽车行业。
这个思路总的来说没毛病,但可惜沈老板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蔚小理”的成功与其说是“互联网造车”的胜利,不如说是将“互联网思维”运用到新能源汽车,为汽车业融入了更多的活力。
而沈海寅想的,却是基于“模式”以及“小米模式”的缝合怪做法,完全按照互联网做产品的方式造车:成本价卖车,通过之后的软件智能服务来赚钱。
这种“先进经验”尽管在当时有很多人看好,但真正塌下心来创业的人,一看便知不靠谱。
隔壁的李想,就曾经直言不讳:
“很多人说卖车不赚钱,靠后面的软件来赚钱,胡说八道嘛。你卖一个车相当于卖三四百台小米手机,最后只是赚一台小米手机软件的钱,你脑子进水了吗?”
但毕竟事实要透过时间来检验,抛开理念上的对错,奇点汽车(智车优行科技有限公司)初期的动作还是很快的。
年12月公司才创立,年奇点就在品牌发布会上推出了iS6车型的概念车;年4月,奇点iS6正式发布,并宣布将于年上市。
从发布出来的资料看,这是一辆定位中大型纯电SUV的车,圈一下重点:对开门设计、超大中控屏、配备L2级辅助驾驶系统、续航km、售价20-30万元。
放在年,这个配置还是相当能打的。
当时的新能源汽车普遍还没有摆脱续航焦虑,km的续航成绩已经显得很出色,iS6的外观设计和内饰颜值也不低,整台车看上去很有竞争力。
按照我们公社一位小伙伴的意见,只要这车能量产,在当时一定不愁卖!
然而问题来了,这车压根没能量产。
02.沈老板的奇思妙想,
超越你想象
新能源造车,本质上仍旧是需要资产和投入的制造业。
但沈老板最开始的轻资产路线,似乎并没有把“生产”和“制造”太当一回事。
奇点汽车刚成立时,沈海寅是打算以“代工”的方式造车的。
不过此代工非彼代工,按沈海寅最开始的意思,奇点汽车连三电系统都不需要有,只要掌握住新能源汽车的“大脑”,就完全可以实现“重新定义汽车”。
这也就是所谓的“中国版特斯拉”:在沈海寅看来,特斯拉最核心的竞争力在于智能、在于用软件管理全车的智能车机。
既然“软件定义汽车”是未来汽车行业的大趋势,自己造车只要做好智能车机就好了嘛!
可实际上,如果只做车机,奇点汽车将只能成为主机厂的供应商,而没有一家车企会轻易把“灵魂”交给其他公司。
与供应商谈合作时,沈海寅也完全不像是个靠谱的车圈人。
年沈海寅接受采访时曾这样表示:
作为一家新兴汽车品牌,我“大部分是靠情怀”来说服零部件供应商和奇点合作的……要“让他相信我,认同我的理念”。
但供应商可不信画饼充饥那一套:你拿不出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凭什么打通汽车制造的供应链?
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年奇点iS6就能被开上发布会的演讲台,但直到年,展厅里的车依然以“系统升级”为由处于封死状态,除了后备厢之外根本打不开。
而在首款车都没有实现量产的情况下,沈海寅还“不务正业”去构思了线下体验店的布局,以及包括电动摩托车、商用车在内的“4轮+2轮”未来规划。
可见,跨界入行造车的沈海寅,根本没有想清楚要怎么才能把车造出来。
他干得还是老本行互联网里最擅长的那一套——找噱头玩概念。一味跟你谈前景聊未来,以求能拉来投资,却只字不提眼下该怎么做,现在的麻烦怎么解决。
但在汽车这样的实体经济里,只造不出车这一点,就没有然后了。
03.亿去哪了?
有互联网大厂经历背书的沈海寅,在当年的融资市场上还是很吃香的。他创立的奇点汽车,短短4年时间,就成功融到了70多个亿。
再算上未明确披露的信息——据年奇点汽车第五大股东博雍智动转让股份时所发布的招标公告,当时奇点汽车融资总金额已超过亿元人民币。
根据业界共识,新能源造车至少需要个亿。按照奇点汽车此时融到的钱,努努力勒紧裤腰带,先让首款车成功量产应该问题不大。
要知道,隔壁哪吒汽车推出哪吒U、哪吒V两款量产车的时候,也就融到了不足个亿。
融到超亿元的零跑汽车也已经推出了四款量产车,还在3月正式冲击上市。
再看看奇点汽车,虽然动作不断,却没一个真正的落地消息。
年奇点汽车和安徽铜陵市达成了战略合作,准备在当地建厂,预计年产能20万辆,并且已经选好了厂址。
年4月,在北京车展上,沈海寅宣布奇点汽车与北汽新能源达成合作,获得了北汽新能源的生产资质;同年,奇点汽车还在江苏苏州预定了一个全球研发中心、在湖南株洲敲定了一个商用车基地。
自建工厂和代工两条路都有了着落,结果却并没什么本质变化,原本宣称“年末实现小规模量产,年实现全面交付”的首款车iS6,直到年还在跳票。
到了现在,不仅奇点汽车谈妥的三处工厂没有一个建起来,甚至连员工工资都拖欠了一年多。
这着实让人费解,不是明明拥有亿吗,钱到底都花去哪了呢?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奇点汽车高管曾提供的说法:亿融资并未完全落实,其中有亿是一处工厂所在地——苏州产业园的产业基金,而工厂没建,自然拿不到钱。
这不得不让社长想起了这家车企:贾跃亭第二来了?圈来66亿造超跑,却被自家法务撕掉遮羞布!
然而无论是钱烧没了、抑或根本没到位,具体情况我们已经不得而知,只能从结果得出,沈海寅的造车梦,恐怕是要梦碎了。
04.写在最后
几年前轰轰烈烈的新能源造车大潮,在补贴滑坡、双积分政策调整的大环境下,逐渐沉寂下来。
曾经声量极高的一众“明星企业”,也在持续不断地跳票中,逐渐褪去了光环。有的黯然退场,有的半死不活,有的还在艰难求生。
这其中也有出人意料的:“大干三个月”的恒驰真的开始交车了(据说大定订单几千台);以及快要凉了的前途居然真的推出了第二款量产车,前途K20。
回顾现在仍然存活的各家新势力,每一个都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量产要解决生产资质和成本的问题;销售要提高产品力,精准定位;之后还得做好规划进行迭代……
所有这些,都不是头铁的靠一句“用互联网颠覆汽车”的口号就能解决的。
被沈海寅不断挂在嘴边的“小米模式”创始人雷军,就没觉得自己是去革汽车业的命,而是显得相当低调。
不仅宣布未来十年将投入亿美金造车,还主动招徕传统车企的人才来增添自身实力。
或许,被沈海寅视为师长的雷军,才真正懂得奇点汽车“敬畏传统、大胆创新”的理念吧。
接下来,就看小米汽车出场时会不会惊艳世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