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世界性难题,也是困扰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首要问题。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保持中高速增长,成为全球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发动机。其中,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力军的中小企业,贡献了50%以上税收、60%以上GDP、70%以上技术创新、80%以上城镇劳动就业。目前占据我国企业数量90%以上的中小企业,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是企业家精神的重要发源地。做好中小企业工作,对扎实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全面落实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任务,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强经济长期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然而,受全球经济低迷和疫情影响,目前众多中小企业面临资金断链、业务停滞,人员工资和租金等却不断支出,进一步加剧了资本压力和企业经营负担。复工企业为了防疫需要增加物资采购和人员配备的新增开支,使本已非常脆弱的中小企业雪上加霜,步履更加艰难。尽管从中央到地方对解决中小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非常重视,采取了诸多措施,如减税、降费、财政补贴、中小企业优惠贷款等方面都做出了相应安排,但这也仅仅解决了部分企业的燃眉之急,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依然如履薄冰,相当一些小微企业濒临破产倒闭。
中小企业占据中国经济大半壁江山,没有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什么“六稳六保”等等,都将成为空话。虽然国家一直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但具体扶持政策落实缓慢、执行困难。尤其是中小企业所获得的资金支持与其贡献极不对等,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重大难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小企业筹集资金的渠道单一,融资方式落后,内源性融资不足,外源性融资困难。面对国内经济增速下滑,劳动力成本提高,原材料价格上升等外部因素,加之中小企业经营规模较小,经营管理不善,诚信观念和履约意识不强,可供抵押的物品少等内部因素,致使银行更加青睐于实力雄厚、资金风险较低的大型企业。与此同时,有关法律制度不健全,市场秩序不稳定,都影响着中小企业获取资金的信心和预期。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分为内源性融资和外源性融资。内源性融资方式的资金主要是靠自有资金投资来完成初始资本积累。虽然内源性融通资金作为中小企业首要考虑的融通资金方式,同时也是企业向外投出资金和清偿债务的主要资金来源。但当企业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规模,特别是在从劳动力密集型向高新技术密集型转变时,内源性的融通资金的方法就很难满足企业投资需求,自然而然造成对外部资金的急切需求。外源性融资是指企业通过一定的方式向自身以外的其他主体筹集资金,如向银行贷款等。从银行贷款是最为常见的融资渠道,但由于银行重大轻小、嫌贫爱富的经营理念,一般不太乐意把钱借给风险比较大的中小企业,而更愿意向实力雄厚、资金风险小的大型企业提供贷款资金。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广泛提高,我国的融资体系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例如公开上市、债权融资、风险投资等融资方式,但是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还一直沿袭向银行贷款这种方式。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一些采用家族模式进行管理的企业,死死地攥住其对企业的控制权,缺乏对新的筹集资金方法了解和认识,拘泥于陈旧的思想观念,造成融资方式的单一。
现行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方式通常分为抵押与保证两种。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处在初创期,固定资产相对较少。而银行通常接受的抵押物是房产和土地,致使中小企业没有担保物获取抵押贷款。即便用质押关键技术等无形资产来进行贷款,也会因为技术含量不高的原因很难吸引到银行和一些担保公司。我国的中小企业大部分都是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力密集型加工企业,起点低、规模小、管理不完善,直接影响了自身的融资能力。其次,商业银行“锦上添花”的信贷政策把国企、大中型企业当作重点服务对象,弱化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
据笔者所知,商业银行在对自身资产进行配置的过程中,因为要考虑到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等问题,所以资金投放偏重于国有企业与大型企业,从而放弃风险较高的中小企业。由于企业信贷市场尚未充分挖掘,商业银行还不具有改革创新的内在动力,中小企业的贷款业务变得难上加难。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一是授信审批时间长。大部分银行对部分行业调减授信额,特别是项目贷款审批严格,中小企业贷款审核时间比国企大公司更长。二是实物资产抵押和信用保证体系不完善。银行偏好于土地和房产抵押,对机器设备抵押不大认可,致使企业形成的资产难以满足银行要求的实物抵押充足率。三是商业银行为了防范风险,严格贷款条件。只信任信用等级高的企业,而一般中小企业信用等级比较低,会增加相应的信贷交易成本,银行不敢轻易给中小企业放贷款,致使部分中小企业被迫走地下融资,非法集资,形成了巨大的金融风险。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商会组织、金融机构和企业自身综合治理、共同发力。
从政府方面看,首先要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力度。加快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健全激励机制,强化货币信贷政策传导,营造良好的融资外部环境。要完善资本市场,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更好的满足融资需求。当前尤其要从灵活用工、社保缴纳、租金减免、消费引领、减免税费以及订单挖掘、数据共享等方面抓好落实。特别要提高财税政策支持精准度,确保已出台政策落地见效。要完善中介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要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加大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保护中小企业创新研发成果。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健全有效保护机制,为企业家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其次要建立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从根本上解决由于信用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信用缺失问题。再次要建立完善中小企业风险分担体系。应对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容忍度适当放宽标准,采取监管制度政策倾斜,激发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积极性。要大力促进民间资本流向中小企业,积极发展多元化的地方中小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从商会职能看,首先应在组织、协调、服务功能等方面积极作为。近年来,各类商会协会发挥独特优势,与政府各级金融办、银监局、各国有商业银行、地方金融机构深度合作,积极探索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取得了很多成功经验。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建议省一级商会成立由政府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金融专家组成的“金融服务咨询中心”,借此平台,通过与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等形式,承担服务企业,服务金融机构的“双向服务”功能,为政银、政企、银企合作搭平台、建桥梁。一方面帮助金融机构做好业务宣传和客户筛选,减轻银行的工作量和运营成本,帮助其把好企业融资风险关。另一方面,积极为会员企业提供有关金融业务的政策解读和咨询服务、以及融资引导。在银行额度紧张时,金融服务咨询中心还可以和银行协调,走绿色通道,让会员尽快拿到贷款。会员成功融资后,“金融服务咨询中心”以自身建立的沟通、了解、跟踪服务以及还款提示机制,监督资金流向,帮助会员按时足额还款,建立良好的信用体系。其次,可尝试“商会授信”模式,即银行向商会整体授信,解决会员企业融资难题。还可以尝试“联保贷款”、“互保基金”、“担保商会”等模式缓解融资难题。
从金融机构看,商业银行首先要创新发展思路,从服务理念、服务路径、服务产品、服务方式、执行机制等入手,通过调整供给结构、做好增量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担保体系、完善治理体系,从而建立并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支撑体系,开发出与中小企业贷款需求相适应的金融产品,有针对性的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其次要持续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支持区域性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城商行、农信社、农商行等金融机构深耕地方,对中小企业金融需求较为熟悉,对其风险定价和判断能力也较高,可大力推动这些金融机构立足自身服务区域,进一步下沉服务重心,在有效促进小微金融服务精准化、科学化上下功夫,从而更好制定合适的金融产品,更好服务于中小企业发展。再次要完善担保体系,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提升融资能力。现阶段,银行贷款仍然是中小企业获得金融支持的主要渠道。应大力度增加供给,建立金融机构、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风险分担机制。针对中小企业抵押物不足问题,立足评估更加透明、贷款更加简化、放款更加快捷、还款更加灵活的要求,适度提高风险容忍度,创新质押信贷模式,使中小企业融资更简洁、更易操作,更具商业可持续性。
从企业自身看,要向内挖潜,积极自救,增强自身竞争力和免疫力。求生是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的首要目标。只有先活下来,才有资格再去设想未来怎么更好地活。眼下中小企业首先要根据行业及自身实际情况来决策,是继续经营还是退出市场。继续经营者需思考如何渡过当前难关,迎接疫后市场回暖。如果选择退出,可以采取休克疗法,刚好在疫情期间重新梳理一下发展思路、调整布局、整合资源、待机再起。对于要继续生存下去的中小企业,当务之急,是降本求生,尽可能地降低支出,可以用企业股权来替代部分现金支出,比如:员工工资、办公成本,可以和对方商量暂时只给一部分,剩余的则相应地转换成公司的股权,尽可能地用股权来减少现金支出。其次要尽快对外股权或债权融资,快速补充企业的现金流,积极超低成本地开展符合当前市场短期需求的相关业务,超低成本地通过互联网来做项目的市场推广和品牌影响力,为疫情结束后的业务恢复和拓展打好基础。与此同时,要更加低成本钻研企业产品的创新和优化以及员工的培养和专业人才的储备,为复工复产做好物质储备和人才储备。
当前,面对疫情未解和经济发展诸多不确定因素,受损最大的是那些没有规模、没有融资渠道、没有资金储备的中小企业。业内专业人士普遍认为,他们想要恢复到疫情前的状况还需要一定时间,这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可能今年整个一年都会面临这种局面。对此,中小企业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学习借鉴一些先进企业的做法,预留好风险准备金以应对各种不时之需,切不可满打满算,否则资金链一旦断裂,再想去向政府求救,会非常被动,代价也会很高。企业应该在平时就重视核心竞争力打造、主动参与行业组织或产业平台搭建,从而在面对风险压力时能够共建、共担、共享。欣慰的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救市政策,比如盘活房企、减税降费、减免企业租金、社保,直接发放消费券等等,对于企业来说,要做的就是充分借力政策,以及自身的产业发展,在逆境中求生存。另外,还可以寻找有资源和产业赋能优势的孵化器进行栖息,养精蓄锐以及借机突破自我瓶颈。在财务管理方面,中小企业要适度扩大财务信息透明度和披露范围,从而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使金融机构对企业充满信心。
纵观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和困难同在。谁能认清形势,审时度势,顺势而为,谁就有可能掌握生存与发展主动权。莫言“山重水复疑无路”,且看“柳暗花明又一村”。不必太悲观,路就在脚下。(作者系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陕西省中小企业投融资促进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
(文章来源: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