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债全称: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融资(作者胆大杜撰的,但相对准确),首次提出见于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文件总体要求:一是“规范举债”,就是建立统一的“借、用、管、还”机制,制度化了,不得违规,二是分清责任,企业(主要指国有)和政府明确责任,谁借谁还,主要是针对国有平台借款由政府财政担保这类事情,从而增加的隐性债务,三是,化解财政金融风险。
文件中这一句基本就讲清楚了专项债的定义“地方政府举债采取政府债券方式。没有收益的公益性事业发展确需政府举借一般债务的,由地方政府发行一般债券融资,主要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偿还。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业发展确需政府举借专项债务的,由地方政府通过发行专项债券融资,以对应的政府性基金或专项收入偿还。”
(一)、下面有几个关键词有助于咱们理解专项债
一是:强调“公益性”,就是说不能做纯商业项目,国家公布的九大领域,是指这九大领域内的公益项目,一是交通基础设施,二是能源,三是农林水利,四是生态环保,五是社会事业,六是城乡冷链等物流基础设施,七是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八是国家重大战略项目,九是保障性安居工程,比如保障性安居,如果有房地产性质的项目就不可以。
二是: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业,公益都是民生和产业发展领域的,所以收入不会高的,偿还需要时间,所以导致这类项目的发债期限都很长,5年-30年,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确定。
三是:以“对应的”政府性基金“或”专项收入偿还,不是财政的什么收入都可以偿还的,是这个项目对应的收入来偿还,所以原则上对项目的要求是高的,对地区产业发展,民生保障、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特别有利的项目才可以。国家有文件要求“有效拉动投资”"不撒胡椒面"
(二)、我们要知道专项债发展到哪个阶段了,才能认清形势
年至年底以前,专项债项目的申报和发行都是寥寥无几,主要是由于监管的系统不完善,开始,受疫情影响,发债规模不断增长,--,三年时间,每年都发行3.5万亿以上,但管理和制度仍没有跟上;
正常应该如何管理呢?专项债是针对项目的政府融资,所以,涉及到项目建设的各环节都应该合并共网,才可以管理得好,比如,一个项目涉及到的发改、财政、国土、资源、住建、审计、评价等各部门的信息要互通,才可以管理得好。但为了控疫情,稳增长,就全面开始了,这期间国内共发行约1.5万个项目,总额约10几万亿,这些资金到年底将全部在建设领域运行,接下来,将会迎来专项债的管理大提升期,年以后,有些项目,就不一定能通过评审,因为管理越来越规范严格了。所以,有人戏说:这三年机会难得,钱多,好申请,资金快,不挪用,管的松。
(三)、要重视专项债的”借、用、管、还“闭环管理,这是正道
专项债模式的是先进的,将成为未来各地区融资的主要方式,如果你有幸参与其中,从项目规划,立项,申报,建设,验收,运营等各环节务必规范,《-成功发行专项债项目全景研究报告》里,收录了近八十项国家发布的与专项债有关的文件、解读、规范等,这么密集的国家层面政策规范(还不包括各地区的),你懂得,专项债非同小可,这是未来的主旋律,不将”借、用、管、还“闭环管理搞明白,可能会失去未来的某些机会。
(四)、先说”借“-规范申报,储备项目“
借就一个字,就怕两个字”不借“,不借有三,一曰:方向不对,二曰:入不敷出,三曰:不按套路出牌;
方向不对:项目要符合国家规定的九大领域,如果你与他人聊起专债,你仅知道个九大领域,那肤浅了,还应该聊一点,重点支持方向,比如年重点”两新一重“”六保六稳“,年重点”县城城镇化“”防疫情,保供应“;再深入聊点,就要结合本地区十四五规划的内容聊,再牛一点聊,就聊点项目在地区产业发展及产业链价值链方面的考量。还想更牛一点聊,留言或私信找我聊吧。
入不敷出:专项债项目收入要能覆盖专项债的本息,就是收入可以每年还息,后几年还本,这才是好项目,有个关键指标叫”本息覆盖倍数“,通俗点讲,就是你借5块钱,未来有10块钱用来还钱,本息覆盖倍数就是2,政策要求本息覆盖倍数不低于1.2,当然越高越好了,但是太高,也太离谱,我们见过本息覆盖倍数的项目,那还借个鸟钱啊,打上地基就赚钱了,但最后也成功发行了,毕竟是公共事业类项目。
不按套路出牌:这个比较好理解,就是规范地进行发改立项、储备入库,接受评审等,但很多项目都是在这环节搞砸了,原因很多,有的急于申报,随意编数,有的可研之前不作规划方案,深度不够,钱下来了花不出去;有的手续不全,没啥成熟度等等,《成功发行专项债项目全景报告》中有一份专项债项目打分表,可以进行比照项目质量,表中有:哪些问题会一票否决,哪些手续会得高分,哪些内容会有负面清单,哪些环节表现成熟度等等,挺好的。
下篇讲”用“,如果你还喜欢,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