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论坛

首页 » 问答 » 趋势 » 南京天下文枢何以开出科创之花
TUhjnbcbe - 2023/3/10 18:46:00
19:30

南京,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崇文重教的城市,有着“天下文枢”、“东南第一学”的美誉。如今,这座文教名城正全力开动创新引擎,孕育科创之花。

科技创新,关键在于成果转化。科技成果只有成功跨越转移转化这一关卡,才能变为现实生产力。如何拓宽产教融合通道,努力推动科教“富矿”转化为产业“富矿”?这是很多城市和地区创新发展需要提交的答卷。

在这方面,南京早已跑在了前面。截至去年末,该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8亿元,约占全省成交总额的四分之一,已连续四年位领跑全省。

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南京是如何一步步解绑“细绳子”让科技成果变为了经济成果?近日,第一财经与微众银行微众企业+联合打造的《科创源动力》第二季栏目组走进这座富有人文底蕴的城市,解码“技术买卖”背后的秘诀。

十年创新蝶变

十年前,南京发布了一则重磅文件——《深化南京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打造中国人才与创业创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即“科技九条”,在南京高校和科研院所中产生了强烈反响。

其背景是,与其他具有丰富科教资源的城市相比,当时南京虽然科技成果十分丰富,但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仅为44%。

而“科技九条”先行先试、敢闯敢试,对阻碍科技创业的种种制度瓶颈作出突破性改革: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员离岗创业;保护创新成果,鼓励高校院所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务发明成果的所得收益,按60%到95%大比例划归科技人员及其团队;加大扶持力度,允许科技领军型创业人才的企业……

以“科技九条”为支点,科技的杠杆由此撬动南京科创发展。十年来,南京科创成果转化实现明显提升。

这在数据上有着直观印证:作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核心指标,该市技术合同成交额从年的.38亿元增长到年的.38亿元;科技服务业总收入从年的.93亿元增长到年的.44亿元。

与此同时,根据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的最新数据,去年全国15个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中,南京技术输出位列第六位,技术吸纳位列第四位。其中,在输出技术成交额中,南京技术交易额占比更是超过了90%,说明技术含量极高。

更进一步从技术构成上来看,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副主任金红介绍称,技术交易中的开发、转让和许可这三类合同占比较高,超过了60%。开发合同体现了技术创新的能力,而转让和许可合同则反映了技术的推广、应用相关情况。

以往在技术成果转化过程中,高校和企业之间存在供需错配的矛盾。之于高校而言,参考国有资产管理方式,科技成果要求保值增值,而成果转化需要时间,且存在不确定性;之于企业而言,则难以找到匹配的实用的技术。南京正是正视了这一问题,致力将技术落到产业中去。

为了精准助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南京市科技局、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等单位还承办了年江苏省“揭榜挂帅”技术转移品牌活动——“J-TOP创新挑战季”以及“专利(成果)拍卖季”,整合各方要素资源,从供需两端同时发力。

“中心今年共征集了条需求,多件专利成果,组织了对接活动超过20场,服务企业超过家。”金红例举了一组数字,称希望通过努力为南京的科技成果转化尽一份力。

打通“最后一公里”

年,在欧阳平凯、应汉杰等教授的引领下,南京高新工大生物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依托南京工业大学生化工程技术中心正式组建。

与学术类的研究机构不同,公司成立的目的是,弥补从高校到企业技术转化缺失的中间环节,专门解决工程放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让基础研究落到产业需求上。这类公司也有个专属名称,即新型研发机构。

“公司就像是一个平台,主要起到了两方面。”南京高新工大生物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武红丽介绍称,一方面,吸引工业生物技术领域里先进的技术进行孵化转移;另一方面,优先选择较为成熟的技术进行进一步的放大和转化,从而顺利转移到企业中。

新型研发机构是南京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创新举措。包含南京高新工大生物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在内,近年来,依托天然的高校院所资源优势,南京专门建设了以人才团队持大股、市场化运作、职业经理人管理为特征的新型研发机构,让科学家和企业家“共事”、成果和企业“共生”、科技和产业“共舞”。

在上述架构下,除了公司管理者外,武红丽还拥有一重身份——南京工业大学教师。正是公司的成立,让她跳脱出学校的一方天地,与市场的连接更为紧密。在她看来,做研究,既要看学科前沿,也要服务地方经济,要将技术转移转让作为目标。

“这就意味着,选择项目时不能纯粹以研究前沿核心为方向,在工艺的设计上,要考虑成本、关键节点能不能实现等,与在实验室里做研究有很多不同。作为新研机构,我们希望能做到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新产业、新形态的出现。”

在南京,还有许多与武红丽一样的科研工作者,正是他们的靠前一步,让技术变得更接地气。

目前,南京已组建了家新型研发机构,这些研发机构不仅可以作为产学研的桥梁和纽带,更是可以持续孵化出创新型企业的“老母鸡”。依托该平台孵化出的企业更加聚焦前沿领域、面向市场需求,蕴含着爆发式成长的巨大潜力,为科创发展增添发展新动能。

截至年底,已备案的“老母鸡”式新型研发机构孵化科技型企业超0家,实现了从“0”到“1”再到“N”的产业化裂变。而孵化企业也加速了新型研发机构向技术源头和产业应用的“双向拓展”,与其共同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

搭建产业生态平台

科技成果转化就像是技术的买卖。技术吸纳是买技术,反映了一个地区吸纳转化技术的能力;技术输出是卖技术,反映了一个地区技术创新能力;一买一卖两个数字,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活跃度。

除了打通技术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外,为了提高买卖效率,由政府搭台,南京整合资源聚焦产业生态平台建设,筑牢“多组团”产业支撑力。位于长江经济带与东部沿海经济带重要交汇节点的江北新区就是一个范例。

作为全国第十三个、江苏省首个国家级新区,自成立以来,江北新区聚焦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打造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能否将非核心业务交给政府来做,让企业把精力集中投入到研发与市场开拓中,这是能否获得中小微企业青睐的主要因素。

从海外归来的邵阳对此有着深刻感受。年,邵阳与合伙人对国内20多个园区进行了对比打分,最后选择在江北新区落户成立南京世和基因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此后的经历证明他的选择并没有错。

在创业初期,公司急需一台万的基因测序仪器设备,然而当时资金有限。江北新区了解到情况后,购买了该设备,以融资租赁的方式提供给世和基因使用,为企业节约了大笔的研发经费。

“光有设备还不够,我们做研究还需要一个非常洁净的实验室。”邵阳称,“这个时候,江北新区的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提供了针对性服务,我们通过平台也结识了很多企业伙伴。”

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是江北新区管委会批准设立的全资国有公共服务平台,致力为生命健康产业领域中各类企业、科研院所、医疗机构提供专业的分析检测、研发服务、成果转化、人才培训、科技信息、创业孵化等“一站式”公共服务。在此之前,江北新区还成立了南京集成电路产业服务中心。

包括公共服务平台在内,江北新区搭建了一条从研发试验到转化工程化、到应用开发、到中间各个链条上的CRO(医药合同研发企业)、CDMO(医药合同定制研发生产企业)机构,再到商业化市场平台的技术链条。

南京江北新区投资促进和商务局副局长徐守苗分析称,一个企业或者产业要想有长久的生命力,关键要有源源不断的内驱创新动力。在这一过程中,技术研发和技术链条十分重要。

“江北新区不仅是一个政府,实际上是在搭建一个自主创新产业生态的舞台、平台。”徐守苗如此形容。和国内其他园区不同,江北新区所有开发区是按照产业主体分类,包括研创园、生物医药谷、智能制造产业园、新材料科技园。

这样分类的好处在于,江北新区可以围绕不同的产业打造不同的生态圈和闭环。比如针对生物医药行业,专门搭建一个行业交流圈,覆盖科学家、企业家、资本家、临床专家、法律专家等,实现信息畅通、资源共享、协同发展。

以江北新区为主阵地之一,南京已编织了一个“多点联动、辐射周边”的区域创新网络,守护着这座城市的科创脉动。

架起融资桥梁

有了政府、高校、院所、企业的支持,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落地转化还离不开资金的助力,这同时也是企业持续经营和成长的重要一环。对于科创企业而言,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最为迫切的问题。

作为国内第一家开关电源芯片设计企业,南京通华芯微电子有限公司(下称“通华芯”)创始人回忆了自己刚创业时的艰辛:当时开关电源芯片设计开发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技术研发投入较高,资金成了公司面临的最大难题。好在随着通华芯的产品受到了市场的认可,公司也步入了正轨,不断发展壮大。年春,通华芯接到了一笔金额可观的大订单,再次面临资金周转的需求。

这次,微众银行以无抵押方式为其授信,解了燃眉之急。

通常而言,科创企业具有高人力成本、高研发投入、轻资产“两高一轻”的特点,按照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较难在银行获得充分融资,更遑论无抵押贷款。追根究底,银企信息严重不对称是根本原因。

微众银行恰恰

1
查看完整版本: 南京天下文枢何以开出科创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