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年度消费服务投资竞争力研究报告
21世纪创投研究院研究员马婷婷
编者按
从年7月开始,《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创投研究院启动《-年度消费服务投资竞争力研究报告》相关访谈、调研、数据分析以及撰写工作。通过对消费服务投资数据解读、趋势观察,以及重点细分赛道的投资逻辑梳理,力求全面展现过去一年来消费服务领域投资发生的趋势性变化,希望给投资机构判断与调整投资方向提供帮助。
数读丨消费服务投融资数量金额双降,资金向早期项目聚集
当流量红利衰减,“人货场”模型发生剧烈变革,消费投资已然降温。但因关系国计民生,消费需求依然存在,市场依然庞大,投资机构如何选择新的投资标的?未来消费服务投资风口何在?透过年7月-年6月间消费服务领域投资数据解读,或可感知诸多变化。
根据CVSource投中数据,年7月-年6月间,国内消费服务领域共发生融资事件起,其中人民币融资事件共起,占比94%;美元融资事件69起,占6%,港币融资事件1起,欧元融资事件1起,日元融资事件2起。
统计期内,披露具体融资金额的事件共起,其中人民币融资总额约亿元,美元融资总额约28亿美元,总计约合人民币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进入年12月以来,融资事项数量和金额双双呈放缓趋势。而与医药健康、科技与制造等领域投资相比,消费服务领域投资无论是案例数量还是融资规模,都有较大差距。
具体而言,从融资事件的数量上看,统计期间内,年1月融资最为活跃,共有融资事件起;年6月则最为低迷,仅有53笔融资。整体上,消费服务行业年上半年融资较年下半年有所放缓。
从融资金额上看,统计期间内,单笔过亿元人民币的大额融资事件共74笔,融资总额约合人民币亿元,融资金额排名前22%的融资事件占据了约88%的融资金额,头部效应明显。其中,最大的一笔融资为喜茶在年7月完成的D轮融资,融资金额5亿美元,吸引了红杉、高瓴、腾讯、淡马锡等多家知名机构参与。
从融资事件的细分行业来看,统计期间内,数量最多的行业是消费升级,共有起融资,占比57%;其次为文化传媒,共有起融资,占比20%;其余依次为教育培训、生活服务、体育和旅游,分别为起、88起、41起和40起。
若将消费升级进一步细分,快消品、餐饮行业、批发零售及百货,为最受资本
从投资阶段看,统计期间内,以早期阶段的消费融资项目为主。其中,天使轮融资事件最多,共计起;其次为A轮和Pre-Al轮,分别为起和起,三项总计占全部融资事件的68%以上。这与硬科技投资类似,后期项目投资估值较高,而机构更希望从早期项目中发现机会,但同时也无形中增加了投资风险。
最后,从项目融资区域上看,统计期间内,超一线城市和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消费服务项目融资较多,其中北京和上海的融资事件最多,分别为起和件;然后是浙江省,为起。
观察丨-年度消费服务投资最新趋势
受外部环境影响,消费市场整体受到一定冲击,随之而来的是,消费企业融资陷入低迷,投资难度也越来越高。通过对消费服务投资数据解读、趋势观察,以及重点细分赛道的投资逻辑梳理,结合CVSource投中数据统计,我们在研究中有几项核心发现:
1.政策不断发力,消费行业企业复苏形势向好
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在上海市、北京市、广州市、天津市、重庆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年4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提出了五大方面20项重点举措,重点落实好餐饮、零售、旅游、民航、公路水路铁路运输等特困行业纾困扶持措施。为了进一步落实政策,各地方政府也纷纷推出实施细则,例如运营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向消费者发放餐饮、汽车等消费券等,进一步释放市场潜力,推动消费市场平稳增长。
随着疫情得到有效管控,政策效应正在显现,消费市场逐步回暖。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1%,在5月份比4月份降幅收窄基础上实现由降转升,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8.1%。多数商品零售增速回升,餐饮消费持续恢复,部分地区市场销售明显改善,实体店铺经营向好,消费市场显现出加快恢复态势。
2.高频刚需更能穿越周期,消费升级表现抢眼
数据统计显示,在诸多消费细分领域战略收缩的背景下,消费升级类板块投融资却持续受到热捧,诸多新品牌逆势获得资本的青睐。可见,企业处于具有很强刚性和稳定性的赛道,更具备穿越周期的优势。而本身足够高频刚需的特点,也决定了赛道具有足够高的天花板,有诞生大企业的可能。在此基础上,企业的增长才是健康和可持续的。
从需求方角度来说,95后、Z世代正逐步成为消费主流人群,他们的生活水平和可支配收入大幅提升,对国货品牌有更强的认同感和信任感,带来国货品牌消费升级的机会。从供给方角度来说,许多新兴品牌一出生就是数字化企业,能够对用户需求有更深的理解。同时供应链的不断完善,让企业能够生产高质量的产品。渠道端的变革流量红利,都造就了新消费品牌的爆发与高增长。
3.优化成本提升效率,数字化改造为消费企业赋能
对消费企业而言,数字化改造则意味着成本的优化和效率的提升,甚至会形成行业的重塑机会。因此各类消费企业均积极投入大量资本到数字化的升级改造之中。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发展,数字化改造的概念和范围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从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物流仓储、终端销售、企业管理等,消费行业的每个细分赛道的全产业链,均有进行数字化升级和改造的空间。
由于受疫情影响,线下消费场景受到进一步冲击,消费企业则意识到随时随地触及消费者并完成转化的重要性,持续加大对私域管理和数字营销的投入。通过线上与线下协同融合的经营模式,一方面,消费企业可以找到新的业务增长点,增加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与此同时,企业也能更贴近消费者,从而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
4.流量打法失效,供应链成消费企业核心竞争力
随着行业的发展和资本的助力,消费行业企业数量日渐增多,竞争格局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方面,随着竞争的日渐激烈,成熟赛道的行业集中度随之越来越高,与此同时,想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企业需要进一步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供应链建设成为消费企业趋势性的选择。
随着流量红利见顶,高企的流量成本并不能为企业长期增长提供动力。与科技行业不同,有规模没营利的模式,并不适合大多数消费企业。因此,越来越多的消费企业开始向着打磨产品、优化成本结构、提高客户黏性等长期经营策略转移。而供应链建设成为消费企业进一步打开市场、提升效率,甚至是找到新的增长曲线的基础工程。
在供应链建设过程中,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越来越多的消费企业为供应链建设启动新一轮融资,特别是对现金流状况良好的消费企业而言,其融资意愿也在加强。
5.提高消费行业壁垒,科技为消费企业“插上翅膀”
消费行业的科技壁垒普遍较低,因此行业进入门槛较低。但这一情况正在发生改变,科技进步正在一步步影响着消费行业,不仅能满足当前消费者对产品超高性价比的需求,甚至还创造了新的行业。消费领域投资机构和
投资人认为,消费科技领域投资机会在于:第一,通过技术的方式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在供给端将非标化的产品或服务标准化。第二,将产业端和工业端的成熟技术应用到消费端,开拓新的消费场景和需求。第三,拥有自主研发能力、能够打破海外核心技术依赖的公司。
6.下沉与出海:消费企业寻找增量市场
虽然超一线、一线和二线城市由于人口数量庞大、消费升级等优势,吸引和容纳了大量的消费企业。但随着竞争的加剧,存量市场的获客成本越来越高,投入产出边际效应递减,同时大城市土地、房租、人工等成本日渐高企,于是,越来越多的消费企业开始寻找新的增量市场。
具有资源和人口优势的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反而迸发出了新的活力。越来越多的消费企业注意到这一特点,开始把生产和经营的主战场定位在三、四线城市甚至乡镇一级,通过超高性价比打动消费者,抢占下沉市场。随着市场的下沉,各地方产业政策接连出台,支持行业发展,更多的消费类产业基金、产业园区在乡镇一级设立。
与此同时,海外也成为消费企业布局的另一增量市场。此前,由于生产优势,中国消费电子产品出口量巨大,在全球市场拥有一席之地。近年来,随着国产品牌的发展,越来越多高附加值消费品类开始在海外市场布局。潮玩品牌“泡泡玛特”在海外开店,国货美妆品牌“完美日记”“花西子”等纷纷走出国门,利用多平台和多渠道铺设在海外迅速打开局面。
扫描丨消费场景加速餐饮业蜕变,预制菜产业扩容企业估值提升
餐饮业:连锁化率逐年提高,消费场景加速蜕变
相关研究显示,餐饮行业连锁化率正在逐年持续性提高,其中,饮品、面包甜点以及国际美食三个品类的连锁化率位居前三,年连锁化率分别为41.8%、25.8%和23.8%。
在店型上,由于客流量和品牌影响力等原因,连锁餐饮企业往往首选在商场、购物中心等商业综合体开店。但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购物中心体量已逐步进入饱和状态。同时,购物中心日益高企的开店成本并不适合所有餐饮企业。特别是在疫情的影响下,商业综合体的客流量优势大打折扣。而社区商业则凭借其独特的优势逆势增长。
今天的商业模型在体量上,正逐渐朝小型化演变,同时,随着人们需求个性化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渠道也相应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更加分散的趋势。随着“Z时代”人群消费习惯的转变,以及在家做饭的需求提升,C端消费市场正逐步扩大,电商、新零售等销售渠道也相继出现。一些嗅觉敏锐的餐饮企业,在疫情刚开始时,就在外卖、外带和社区零售业务方向布局,对消费外卖、外带时的用户体验有了很深的了解,在产品开发、定价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预制菜:产业概念扩容,企业估值提升
近年来,预制菜概念被热捧,其以产业链条纵深、市场规模巨大等显性优势,在大消费赛道中脱颖而出,不仅产业概念不断扩容,行业估值也是水涨船高,引得各路玩家纷纷进场。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为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8%,预计未来中国预制菜市场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到年,行业规模将超过万亿级别。
中国的预制菜行业有几个比较显著的特点:行业格局高度分散,以区域竞争为主,存在典型口味的特点,具备明显差异化的空间,消费黏性也比较强,发展空间巨大,同时又存在着可以被工业化生产的可能性,存在一定的经营壁垒,这也是其引起资本比较
随着餐饮企业连锁化率的提升、外卖行业的爆发、以及“Z时代”家庭消费需求的变革,预制菜行业呈现出从大B端(大型连锁餐饮企业,如海底捞、西贝等),到小B端(外卖平台商家),再到C端(大众消费者)延伸的特征,成为近年来在食品行业中成长性最快的子行业之一。据统计,目前行业相关企业已超7万家,近5年新增的参与者明显增多。
以目前的市场份额看,预制菜的下游销售渠道80%以上集中在B端,随着我国餐饮企业连锁化率的提升,预制菜行业的市场规模也将进一步被打开。
咖啡赛道:传统商业跨界入局、大战愈演愈烈
《年中国连锁餐饮行业报告》显示,中国咖啡行业整体高速增长,年市场规模达亿元。未来几年,预计仍有超25%的复合增速,年预计达到亿元。在千亿高增长的中国咖啡市场中,不仅有蓝瓶咖啡、Tims咖啡等国外品牌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本土“搅局者”也是前赴后继。
一方面,传统商业正以更开放的态度拥抱咖啡生意。比如,中国邮政旗下邮局咖啡开业、狗不理成立咖啡公司,这些跨界动作惹足了大众
面对巨大的咖啡市场和不断成熟的咖啡消费者,传统商业跨界做咖啡业务变得更加频繁。此前,就有中石化自建咖啡品牌易捷咖啡,同仁堂推出中药咖啡,全家、7-11、便利蜂、喜士多便利店推出咖啡业务等先例。传统商业做咖啡业务的主要优势在于网点数量足够多、租金成本可以复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市场中咖啡馆连锁化不足的缺陷。但劣势在于,产品如果无法占领用户心智,业务模式可能很难跑通。
传统商业转型做咖啡是对市场的一种补充,但很难成为主流,咖啡市场的引领者一定还是专业的咖啡创业者或企业家。这或许也是咖啡赛道近些年如此吸金的主要原因之一。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年、年及年,国内咖啡品牌的融资事件数量分别为24、25和32,交易金额分别为15.99亿元、15.82亿元及39.36亿元。在融资规模上,年比前两年加起来还要多。
零售业态与商业模型剧烈变革,社区生鲜企业经营融资冰火两重天
零售行业:业态与商业模型变革
近年来,随着“人货场”模型的深度重构,数字化正在深入改造传统行业。零售行业企业,无论是渠道类还是品牌类,在产品、供应链、消费场景、品牌、甚至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零售行业来说,随着近年来线上流量的投入产出比越来越低,零售企业往往赚了销量赔了利润。零售企业在线上往往开始起量很快,但很快就会到达天花板。
同时,在线下,零售业态也正发生着改变。例如传统做人口流量生意的大卖场,随着SKU的不断增多,效率反而越来越低,因为它越来越不符合当代年轻人的购物习惯。反而是创造需求的新型贸易模式,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欢迎。这要求企业要去主动研究消费者,对消费者的需求具备足够的洞察力。虽然SKU数量不多,但却为消费者提供了真正需要的产品,行业效率自然也得到了提高。新晋消费品牌也更
今天的商业模型在体量上,正逐渐朝小型化演变,同时,随着人们需求个性化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渠道也相应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更加分散的趋势。相应地,消费者开始出现在更多的场景和媒介中,他们可能在所有的节点上被触达、被转化。像近期社区业态就以开店成本低、方便触达消费者而备受卤制品、火锅食材等连锁零售品牌的欢迎。
二手经济:性价比优势凸显,供应链是企业根本
虽然受疫情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消费市场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本质上,消费者对于优质产品和服务的追求并不会逆转,他们只是更加追求性价比。因此,对于二手交易行业来说,反而可能蕴藏着更大的机会。
在二手交易行业中,供应链能力无疑是企业的安身立命之本。在前端供给、中端服务、后端销售方面,提早实现数字化管理的企业,经营效率更高,竞争优势更加明显。由于二手交易的非标特性,取得市场规模优势的企业,还可以自建的行业标准影响行业,从而进一步扩大优势。
当然,也正是由于非标的特性,二手交易供应链的数字化整合并不容易,首先企业需要在没有锚点的情况下对商品进行精准定价,同时,行业背后涉及到的服务很重,尤其是单价高的二手交易中,只有以稳定的服务作为保障,消费者才敢消费。更难的是,整个行业的供给极度分散,这对企业本身的运营效率、组织能力、以及平台流量等多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社区生鲜:市场巨大,企业经营融资冰火两重天
近日,有媒体报道,每日优鲜旗下无人零售业务——便利购,以万元价格被收购,而其员工工资和供应商货款拖欠问题尚未得到解决。这家融资规模超过10亿元人民币,并且已经上市企业的困境,引发了市场对社区生鲜这一新型零售业态的反思。
从模式上来看,社区生鲜大致可分为店仓一体、前置仓、社区团购三种形式,以社区店/仓+市内配送实现目标社区的全覆盖。随着社区生鲜模式对高损耗问题的改善,生鲜品类在电商的渗透率与日俱增。而随着行业对消费者的培育,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
无论哪种模式,生鲜零售无疑是规模超5万亿的刚需市场,中产消费群体对盒马、叮咚等社区生鲜超市等新零售渠道的依赖,也不再可逆。虽然资本出手趋于谨慎,但面对有望出现千亿级别行业巨头的社区生鲜赛道,资本仍在继续
文化传媒:退出表现偶有亮点,融资数量、规模双降
从项目退出端看,文化传媒的IPO数量表现可圈可点,IPO募资总额也持续走高。近日,文化传媒行业又有两起IPO事项。首先,博纳影业重新成功登陆深交所,海尔资本、红杉中国均在股东之列。据悉,博纳影业曾于年在纳斯达克上市,并于年完成私有化退市。几乎同期,国内最大的艺人管理公司乐华娱乐发布公告,称公司将于9月份在联交所上市。
从二级市场上市公司披露的经营数据来看,文化传媒企业业绩正在恢复,但板块市值水平并未见起色。传导至一级市场,融资数量和规模均呈现双双下行趋势。从细分赛道来看,虽然受疫情影响,线下院线的上映电影数量明显减少,但影视和音乐的融资数量却逆市增长,共有57笔融资事项,其中超过70%的项目所在地位于一线城市。同时,以智能化、虚拟化为方向的项目数量有所增加,动漫行业共有23笔融资,且融资阶段均为偏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