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
过去一段时间,企业服务市场似乎也遭遇了资本寒冬,但从本质上讲,所谓的寒冬其实是资本回归理性的结果,行业依旧存在机会,一些领域目前也在孕育新的机会。
背景:
年的TOB投资市场,寻求融资的项目倒是让人应接不暇,真正拿到融资的却非常少,即便是大家嘴上都说的热门企业服务领域其实也是如此。疫情3年,全球经济发展遭遇挫折,各行各业的复苏面临重重压力。
而在年,随着我们真正迎来后疫情时代,各行各业百废待兴,而投资热钱的涌入也将是刺激市场兴起的重要途径。那么在接下来TOB市场,又有哪些领域会成为资本的宠儿呢?
紧抓效率抓手:市场投资的共识性正确
紧衣缩食,这或许是今年投资人群体的一个缩影,即便是我们认为的热门赛道也是如此。关于这一点,我们从各大研究报告中就可以感受得到。
每经未来商业智库联合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发布的《中国新消费白皮书》显示,在资本寒冬的情况下,今年18个热门赛道的融资数量仅起,不及去年同期的一半。
而关于过去的年,兴业证券全球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忆东这样总结道:“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甚至是充满痛苦和梦幻的一年,特别是港股市场可谓是我从业20多年来最冷的资本寒冬。”诗人赛义德·琼斯也描绘:“我们活在世界的尽头,被新闻头条和闹钟震惊,燃烧着我们仅存的丁点爱意。”
也许过去一段时间,资本市场带给我们的信号似乎是令人失望的。但是,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在年,随着对疫情的严防死守成为过去式,所有人都期待着新的复苏。但在老章看来,复苏是肯定的,但是复苏不代表就要回到过去一般的狂热,资本一定是更趋于理性,简而言之,就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根据客观发展趋势考虑。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曾评价超高速增长给经济带来的害处时总结了五个不利:第一是资源过度消耗;第二是环境破坏;第三是低效;第四是有些产业出现产能过剩;第五是错过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机。看得出来,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成为必然。而在老章看来,过去一段时间的资本寒冬其实也是产业转型阵痛期的一个表现,数字化转型口号确实响亮,但是它并不全面。而疫情虽然对宏观经济有影响,但是本质上其实还是经济周期决定的。
在老章看来,对于资本市场而言,追求的或许依旧是“确定性”,即便是选择“成长性”那也是确定性的成长。而在接下来企业服务市场热潮可能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
*推动系统优化升级,围绕企业经营环节效率提升的成熟企业服务工具。
现阶段的数字化转型,最后的执行还是要落地到工具和流程上,各类管理工具就必须得以优化配置。比如电子签名、协同办公、会议系统等也因此得到了迅猛发展。它们最大的标签其实就是“企业效率”,帮助市场主体重构组织模式,实现跨界发展,打破时空限制,延伸产业链条。不过产业的投资只会集中在头部,中长尾玩家已经没有机会了。一些中小投资机构已经是腰部以下不想投,头部品牌投不起的境况。
例如电子签名,行业适用于网络效应,未来少的会越来越少,多的会越来越多。这其实就是领先者们的“护城河”,可以长期抵住竞争对手的攻击。就像美国方面,DocuSign市场占有率达到70%,Adobe占比20%,其他公司占比10%。电子签名等赛道的入场大门,从某种程度上讲其实已经关闭了。
*有利于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整体产业生产效率进行升级。
以产业互联网为手段,围绕产业效率的整合和提升,从供应链和产业协作的角度打通产业。当然了,单个企业单个业务环节的效率提升也可以打通产业,只不过需要覆盖更多企业才能算是实现整体产业效率提升。整个产业效率提升实际上是通过云和AI将传统产业的数据和系统进行升级,但任何一个产业都有自己根深蒂固的产业链,它实际上不是一个单独的问题,而是一个产业整个生态系统的问题,这些生产力就像工业、电力、信息这样强大。只不过这样的领域难得,可能很多集中在大厂手中。
*长期主义的“AI+”。
长期主义的“AI+”这个需要耐心等待的,现在很多时候很多领域是一看就有机会,然后就直接出现很多家公司,投资人热钱刺激,然后就是“大热必死”,其实没有死,只是行业热潮过去了。然而,这种技术的研发周期往往非常长,包括研究阶段、开发阶段。研究阶段包括调研、立项、试验,开发阶段包括小试、中试;中试完成后,一般是研发周期结束,最后还需要考虑量产、规模化。没有人可以预判某项技术究竟什么时候落地,砸钱成了一件无休止的事,回报成了未知的“戈多”。
当然了,在消费互联网流量红利殆尽的时候,企业级市场的确定性和市场机会显得更加突出。但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理性的企业级市场,归根结底其实是技术导向的,行业门槛较高,不是说你团购网站、网约车平台模式照抄照搬就行了。真正有技术的企业理论上还是可以脱颖而出的,不过这也得考虑自己所选择的赛道究竟处于怎样的环境。在相对成熟的赛道,除非可以形成颠覆和引领,否则获得资本青睐的可能性或许非常低。
从经济学假设到社会学假设:紧盯一线市场的声音
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市场中,如何在天马行空的PPT中挖掘企业服务市场的“小确幸”,这其实也是投资人烦恼的问题。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过,“动荡年代最大的危险不是动荡本身,而是仍然用过去的逻辑做事。”
而在老章看来,如果每个人都是经济学假设中的经济人,即所有的思考和行为都被理性操控,那么创业这件事似乎变得很简单。但是市场有时候并不是如此,按图索骥很多时候并不能获得想要的结果,我们很多时候还是要依靠真实市场需求来判断。
学会做社会人假设,而不只是教科书般的经济人假设。
那么可能存在的需求来自哪里?
首先,市场需求可能来自中大型企业CIO的需求。
大企业在市场中往往具备一种风向标的引领作用,它们的需求往往具有一定的普适性特征。一些能够制定支持未来增长机会的创新技术战略,或者创新并塑造整个组织结构的项目,很多时候其实是可以吸引它们